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626741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纳与承诺疗法、认知解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接纳与承诺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andCommitmentTherapy):是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措施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协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故意义的生活。1来源2理论背景3心理病理模型3.1经验性回避3.2认知融合3.3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惊化的将来3.4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4核心过程4.1接纳4.2认知解离4.3关注当下4.4观测的自我4.5价值观4.6承诺行动5治疗过程来源接纳与承诺疗法是由美国出名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C.Hayes)专家及其同事于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基于行为疗法创立的新的心理治疗措施,是继认知行为疗法后的又一重大的心理治疗理论。ACT与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一起被称为认知行为治疗的第三浪潮,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最新发展。ACT的目的是提高心理灵活性:即提高心理变化的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为以达到价值目的的能力。旨在谋求建立更广阔、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不仅针对狭窄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认知内容进行辩驳;治疗中强调所检查问题间的联系性。理论背景1、ACT的哲学背景:功能性语境主义ACT来源于行为分析,现代行为分析以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基本4。语境主义把心理事件理解成整体与具体情境(涉及历史和环境)持续不断的互相作用,谋求保持与整个心理事

3、件及其情境之间的联系,并以其整体性不遭破坏的方式分析心理事件,并试图预测和影响整体与具体情境之间的持续互动,力求使分析达到一定的精确度、范畴和深度。相对于心理事件的形式,语境主义对心理事件的功能最为关注。语境主义觉得,从某种限度上说,任何脱离历史和目前情境的事件都不能称之为事件;同样,行为也应当与具体的情境密切有关。功能性语境主义作为ACT的哲学背景重要体目前几种方面。一方面,ACT觉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普遍真理,强调了有效性的重要性,并将价值观作为衡量与否有效的前提。另一方面,ACT的行为分析将预测和影响作为整体目的,这就不得不将多维的语境变量也纳入分析的范畴。此外,功能性语境主义的实用主义取

4、向使得目的变得特别重要,ACT也非常强调这一点,来访者被鼓励热情地投入与自己价值观相一致的生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而不是去追求空泛的理论。2、ACT的理论基本:关系框架理论关系框架理论是有关人类语言和认知的基本研究的一种全面的功能性语境模式,觉得,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语言,理解语言和认知是理解人类行为的核心。人类语言和高档认知的核心是具有一种习得的和受语境控制的能力,可以人为地将事件互相关联和结合,并根据这些关系变化具体事件的功能。人们对语言和认知关系的学习具有三个重要特性:第一,这一关系具有互相推衍性。如果一种人学习到A在某一语境中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意味着在这一语境中B也对A有着这

5、种关系。第二,这一关系具有联合推衍性。如果一种人学习到在特定的语境中,A与B有着特定的关系,而B与C有着特定的关系,那么,在这一语境下,A与B势必也存在某种互相之间的关系。第三,这一关系能使刺激的功能在有关刺激中转变,如望梅止渴,听到梅的声音,就会联想起真实的梅,然后就会刺激唾液分泌。当所有上述三个特性拟定并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时,我们就称这种关系为关系框架心理病理模型Hayes等()以RFT的基本假设为基本,将ACT的心理病理模型总结为六大问题经验性回避指的是人们力图控制或变化自身特定的内心经验(涉及躯体感觉、思想、情绪、记忆和自动行为等)。由于思维压抑的悖论效应存在,经验性回避并不能起到很有

6、效的作用。此外,单纯回避的方式即便能暂缓负性情绪,往往会导致来访者对刺激物的麻木或过敏,导致生活空间受阻。认知融合指的是语言过程对行为的过度或不恰当控制。语言法则一般会缩小直接经验的行为范畴,限制偶尔事件的影响力。这样一来,人们并不能较好地接触此时此地的经验和直接的偶尔事件,而是更倾向于受语言法则和评价的支配10。根据ACT/RFT的理论,认知的内容和形式并不会直接导致问题,除非语境特性使得该认知形式以不健康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例如,在语言法则的影响下,人们会把认知内容和认知对象混淆,把对事件的解释与事件自身混淆。概念化的既往与恐惊化的将来指的是由于认知融合和经验性回避,不断回忆过去的错误或

7、可怕的将来,这就导致人们不能感受当下,失去直接的和此时此刻的真实经验,新的也许性就会被排除在外。对概念化自我的依恋指的是用概念化的语言限制自我,使自我变得狭隘,导致不灵活的行为模式。例如,来访者对自己的描述是我是一种恐怖症患者而不是我胆怯。5、缺少明确的价值观。是指由于不良的社会环境和过去历史导致来访者无法选择故意义的方式生活,缺少价值感和自尊感。6、不行动、冲动或逃避:指的是来访者为概念化的自我进行防卫,体现为缺少有效投入各个生活领域的活力和行动;从短期效应来看,也许会减少来访者的负性反映,让来访者觉得对的,但此类行为会使来访者失去与所想要生活方式的接触,导致长远生活质量(价值观)退化。核心

8、过程接纳在ACT中,接纳不仅仅只是容忍,而是对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即为痛苦的感受、冲动和情绪让出空间,不去抗拒、控制和逃避它们,将其作为客体去观测。认知解离是指将自我从思想,意象和记忆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犹如观测车辆,将思想看作是语言和文字自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意义,不受其控制。正念练习可以有效协助来访者关注思维自身的加工过程。关注当下ACT鼓励来访者故意识地注意此时此刻所处的环境及心理活动,不做评价,完全接受。目的是协助来访者更直接地经验周边的世界,从而提高她们行为的灵活性,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观测的自我痛苦的思维和感受对来访者的自我产生威胁,这种负面的感受在自

9、我作为概念化对象时尤为明显。观测的自我可以协助来访者关注自己真实的经验,增进认知解离和接纳。ACT一般采用正念技术、隐喻和经验化过程来协助来访者达到观测的自我。价值观ACT中的价值观指的是用语言建构的,是来访者总体的、向往的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向。价值观与人们的行为不可分离,故意识地贯穿在生活的每一种有目的的行动中。基于价值观的行动是有建设性的,而不是为了逃避痛苦的感受。承诺行动ACT不仅是一种接受取向的治疗方略,更是一种变化取向的治疗方略。ACT的目的协助来访者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变化,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支持有效的基于价值观的生活。ACT的六大核心过程可以提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念与接纳过

10、程:ACT试图通过无条件接纳,认知解离,关注当下,观测性自我减少主观控制,减少主观评判,削弱语言统治,减少经验性逃避,更多地生活在当下。与此时此刻相联系,与我们的价值相联系,使行为更具有灵活性。第二部分是承诺与行为变化过程:ACT通过关注当下,观测性自我,明确价值观,承诺行动来协助来访者调动和汇聚能量,朝向目的迈进,过一种有价值和故意义的人生。这一治疗模式之因此被称为接纳与承诺疗法,其因素就在于这两大过程在ACT中被融合成一种有机的整体。治疗过程1、挑战旧思路:由于ACT要挑战来访者平常使用的应对方略,因此治疗师一般在治疗开始就会让来访者反思之前尝试过多少种失败的措施,并询问来访者是相信自己的

11、思维还是相信实际经验,目的在于用来访者的亲身经历去挑战之前的直接消灭问题的思路。2、明确控制是问题:试图压制思维与情感反而会使被压制的对象得到反复而增长,为了使来访者明白这个原理,治疗师会指引来访者进行不要想咖啡的实验:先简朴描述咖啡的多种性质,然后规定来访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想任何前面提到的咖啡的性质。通过类似实验使来访者明白她们试图控制自动化思维、情感与记忆的过程是在进行一场绝不会获胜的游戏。3、去融合练习:牛奶牛奶是认知去融合技术的典型练习:治疗师和来访者在短时间内大声地反复牛奶一词,一段时间后来访者会发现牛奶一词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词汇。这个练习使得来访

12、者体验认知去融合的含义,理解词语仅仅是词语。4、学习正念技术:为使来访者更好地掌握正念的技术,治疗师将正念技术形象化:规定来访者想象一队小人列队从左耳走出绕过眼前走进右耳,每个小人举着印有图片和词语的牌子,规定来访者保持旁观,让队列自由行进而不使自己陷入其中。这一过程常常作为家庭作业,可以使来访者体验观测自己的思维与依思维观测世界的区别。生动的想象使来访者易于把握正念的有目的的、此时此刻的、不带批判性的特点。5、情境化自我:为使来访者从概念化自我的视角转换到情境化自我的视角,治疗师会用棋盘比方:让来访者想象一种无限延伸的棋盘上摆着对阵的白子和黑子,白子是积极体验,黑子是悲观体验。来访者努力支持

13、白子赢过黑子,由于黑子占优就意味着来访者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于是来访者的一部分体验成了自己的敌人。而治疗师会提示来访者,与其觉得自己是白子,不如结识到自己只是棋盘,来访者可以有痛苦的记忆和不好的想法,白子和黑子的战斗也还会继续,但来访者可以让战斗继续,而不必生活在战区。通过这一比方,来访者对自我的理解,从被多种标签概念化的自我,转换成了作为背景的自我。通过这一转化,来访者不再视负性体验为威胁,进而也增强了与此时此地的联结。6、澄清价值观:以价值观为行动导向是ACT的特色。治疗师会问来访者但愿自己的生命彰显了什么,甚至让来访者想象自己的葬礼,但愿墓碑或悼词上写些什么,以此澄清来访者在若干重要生活

14、领域的价值观。治疗师会强调价值观是一种不断追求的方向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的,强调价值观的澄清是个人选择而非受限于评估或判断。7、行动承诺:最后来访者要承诺做出与价值观相联结的行动,这一部分广泛地采用老式行为疗法的多种技术。此阶段会设定短期与长期的具体目的,使来访者一步一步地实践更加灵活的行为模式,在接纳与变化之间实现平衡,进而发明有价值的生活。认知解离帮我们远离负性想法变化“想法”发生的语境,可更好地解决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我长得很丑,没有人会喜欢我”“我太不中用了,总让人看不起”诸多人一说话就是对自己的否认。对于心理征询师而言,要变化来访者这种根深蒂固的负性想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5、。这时,妨试着运用认知解离技术,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认知解离,指的是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犹如观测外在事物同样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将想法看做是语言和文字自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从而使认知和行为不受其直接控制。心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和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只需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评价”或者“不评价”,只是观测它们就是。老式认知行为疗法强调变化想法自身,而认知解离注重的是想法、情绪、体验和个体的关系,通过变化这种关系来变化其功能也就是通过变化“想法”发生的语境,从而变化“想法”的功能。根据接纳承诺疗法

16、的理论,若能变化语言和情境的错误连接、削弱语言的影响力,个体会更好地解决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调节当下的行为,因此得以减少由僵化的思维或行为规则带来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认知解离的目的是采纳认知灵活性的态度,避免单纯受想法、情绪、主观经验驱动,应基于自我价值观而进行行为选择。通过迅速反复使词汇仅保存语音的特性,以减轻悲观想法的影响最早的认知解离技术“迅速词语反复训练”早在约1前便由心理学先驱铁钦纳提出。近年来,多位学者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技术的有效性。“迅速词语反复训练”的原理为,人们在使用语言体现时一般均有一定的语境,词语的含义也需要一定的使用背景方可传达。迅速词语反复训练就是通过迅速地、机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