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619465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根

2、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2) 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

3、取信息。 (2)形成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4)通过交流讨论,养成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

4、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三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都有初步了解,但在学习中较多是用机械记忆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易遗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这一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化学课,同时这部分内容又比较枯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5、趣,如何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三方法分析1.教学策略、方法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原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分析图表、巧得规律。精心设疑、实验探究。2.学法指导本节课我在探究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学会观察,善

6、于动脑、主动探究、勇于创新,指导他们学会运用准确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同时增强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五、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从化学史引入新课,设计一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的伟大成就是什么?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哪种依据更科学?设计这些问题主要是创设问题的意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分析图表、巧得规律。课本在本节内容中设计了许多图表,列举了一些数据,这些资源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P5的科学探究完全可让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知识和查阅元

7、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填表,从而找出信息中隐藏的规律,得出碱金属元素中相似性和差异性,再者P7碱金属的主要性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推知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同时也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精心设疑、实验探究。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兴趣。科学探究,诱思创新。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不要给学生规定框框,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会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又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如将氧气、水与金属钠和钾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设计问题的情景,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提出假设讨论思考给出事实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索知识。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族(8、9、10为一族)周期序数=电子层数短周期:1、2、3周期长周期:4、5、6周期不完全周期:7周期镧系(5771)锕系(89103)A表示主族B表示富族碱金属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还原性增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