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582067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全文及解读(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为充分发挥我省“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促进开放合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解决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突出问题,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产业链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等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中医药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贸易服务、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转型,着力打造政策机制协同、监管方式科学、服务模式创新、产业发展与群众健康相互促进的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努力争当引领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

2、努力,全省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治理高效、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名院、名医、名科,中药名企、名药,打造30个以上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大品种、10家以上规模过10亿元的企业,全省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产业规模和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二、重点任务(一)中药材种植养殖。1提升中药材质量。(1)编制和推行中药材县域种植、养殖推荐目录,出台中药材种植、养殖指引,引导调控中药材合理种植、养殖,指导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等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2)加大对合作社等

3、种植、养殖大户的指导培训力度,每年组织不少于2次。(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3)符合条件的道地中药材全部纳入“十大皖药”。20222024年,再建设10个左右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达到80个。省药监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配合认定为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的,对其基地建设方面的银行贷款,比照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标准和分担方式予以支持,连续3年。鼓励有条件的市对基地运营贷款予以贴息,具体标准由所在市确定。符合基金投资条件的基地,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卫生健康委

4、(省中医药局)、省财政厅配合(4)指导组建省中药材(中医药)协会(商会),支持具备条件的市组建中药材相关商会协会,引导行业自律。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省民政厅配合(5)将中药重点品种的质量溯源延伸至中药材种植、养殖环节。(省药监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配合)2促进药农增收。(1)将中药材种植、养殖全面纳入农业保险范畴,各地对保费给予补助。(各市人民政府牵头,省财政厅、安徽银保监局等配合)(2)探索建立中药材市场化收储制度。(亳州、六安、黄山等市人民政府负责)(3)发挥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加强中药材市场形势研判,定期发布中药材种植、养殖信息,引导社会投向。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相关

5、市人民政府配合(4)创建一批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强镇。(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3保障中药材种质种源品质。(1)做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安徽中药材种植联合研究中心,加大中药材种质种源研究投入,省、市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2)支持建设皖产道地中药材组培中心,加强优质种苗选育。培育不少于10家中药材种苗示范企业。对选育的优质种苗,选择部分区域免费推广,各地对推广费用予以补助。(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药监局、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3)加强中药材种苗销售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4)将中药材良

6、种选育推广纳入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支持范围。创建国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配合(5)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因储备库。(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科技厅配合)4推广应用中药材种植技术。(1)加强皖产、大宗、道地药材先进种植、采收技术研究,每年遴选公布一批先进种植、采收技术,加强推广应用。(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科技厅配合)(2)引导农户通过合作社、流转等形式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基地,支持中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中药材种植基地。(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省药监局、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二)中药生产加工。5做大产业规模。(1)全面梳理全国中医药

7、龙头企业清单,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商会协会作用,通过“赋权”、直接委托等方式,精准定向“双招双引”。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2)设立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以参股方式支持企业、市县人民政府、社会资本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子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中药龙头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等配合(3)实施中药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加强精准指导和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实施中药产业+工业互联网工程,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范围。支持培育中医药“专精特新”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

8、经济和信息化厅配合)(4)引导龙头企业组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集团,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皖药品牌。(亳州等相关市人民政府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配合)(5)对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品种,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品牌营销等方面重点扶持。(相关市人民政府负责)(6)加强政策指导和培训力度,支持省外优质中成药品种通过药品上市持有人转让途径转入我省。依规从简从快办理申请变更药品持有人事项,不需转出地出具相关证明。(省药监局负责)(7)开展我省现有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订提升,支持新制定中药材标准、

9、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对被国家标准新收载的我省中药材、中药饮片标准规范,各地可给予一定补助。全面推进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和省际间地方标准互认。(省药监局负责)6做长产业链条。(1)支持中药提取物、配方颗粒、中成药等深加工产品研发制造,纳入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范围。(省发展改革委负责)(2)支持中药材等加工“共享车间”试点,促进中医药产业绿色、智能化转型。(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药监局配合)(3)“共享车间”建设银行贷款,比照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标准和分担方式予以支持,连续3年。(省发展改革委负责)(4)制定药食同源管理试点方案,开展药食两用试点,拓展药食同源市场。省卫生健康委(省

10、中医药局)负责(5)支持发展中药保健品,优化中药保健品省内审批服务,限时办结,审批时限压缩50%。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配合(6)鼓励发展特色中药制剂,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各地对通过备案的中药制剂,每个品种奖励10万元20万元。先行在皖北、皖南各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区域中药院内制剂制备中心,打造“区域煎药中心”,提供“一站式”智能药事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省药监局、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7)对中心建设方面的银行贷款,比照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标准和分担方式予以支持,连续3年。鼓励有条件的市对中心

11、运营贷款予以贴息,具体标准由所在市确定。对符合基金投资条件的中心,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配合(8)中药提取的涉醇工艺,不视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省应急厅负责)(9)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统筹建设中药提取药渣处理设施。(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7优化产业布局。(1)推动亳州现代中药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提质扩量增效,到2024年基地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亳州市人民政府配合(2)加快建设大别山“西山药库”等产业集聚区,形成竞相发展的

12、良好态势。到2024年,打造5个以上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产业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聚区。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3)支持合肥发挥创新和人才优势,加强中药研发布局和投入,打造区域性中药研发基地。研发基地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省重大产业创新计划和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范围。(合肥市人民政府牵头,省发展改革委配合)(三)中药贸易服务。8升级流通服务设施。(1)在亳州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中药物流中心。支持各市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新建23家中药专业化

13、第三方物流园区。(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2)积极争取设立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亳州市人民政府牵头,省口岸办、合肥海关配合)(3)支持中药材网上交易,推进中药材商品规格、信息编码、仓储物流等行业标准化,打造道地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省商务厅牵头,省药监局、亳州等相关市人民政府配合)9做强中药材专业市场。(1)提升完善亳州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功能,打造国内中药材市场的信息集散地和价格风向标,力争2024年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亿元。(亳州市人民政府负责)(2)支持亳州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制定、推广、使用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亳州市人民政府牵头,

14、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药监局配合(3)积极向国家争取建立亳州中药材期货市场。(亳州市人民政府牵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安徽证监局配合)10畅通中药流通渠道。(1)制定并定期更新省内优势品种目录,优先推荐目录内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特色品种诊疗方案。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省医保局配合(2)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含中药配方颗粒)纳入我省医保支付范围并每年更新,形成优质优价机制。(省医保局负责)(四)中药研发创新。1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1)加快组建华佗中医药研究院、新安医学研究院和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2022年内完成挂牌。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牵头,

15、省教育厅,亳州、合肥、六安市人民政府等配合省级与研究院所在地根据运营绩效,按照5:5的比例,每年最高支持400万元,连续3年,逐年递减。(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亳州、合肥、六安市人民政府配合)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省、市合力支持不少于30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合肥市人民政府、安徽中医药大学配合)(2)提升中医药领域现有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运营水平。3年内力争新增10家左右省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按照省级创新平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16、,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配合)(3)按照竞争择优方式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对经评定的产业公共服务项目,按其固定资产投入(不含土地投入)的20%予以补助,省级最高补助500万元。(省发展改革委负责)12加大中药新药研发投入。(1)推动中医药与大数据技术、现代临床研究深度融合,加快研发用于抗病毒、心脑血管疾病、抗肿瘤、糖尿病等的现代中药,提升中药有效成分定向提取分离等关键技术。加快中药新型制剂和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中医干预疾病活动度判定或者疗效评价的生物芯片、试剂盒等产品研发和生产。(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药监局配合)(2)对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按照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费用的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省级最高补助500万元。对其生产建设项目,纳入省制造业融资财政贴息专项政策支持范围。(省发展改革委负责)(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