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会考必备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547491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会考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会考必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1.宇宙的认识:(1)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或河外星系)总星系。(2)太阳系九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其中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唯一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3)地球上有生物的条件:光照条件稳定;安全的运行轨道;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15);体积质量适中适宜的大气;地球运动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2.太阳与地球的关系:(1)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

2、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观察图1.5,要知道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与贫乏区的分布。)(2)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黑子(在光球层)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在色球层)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二者相伴发生,周期约11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和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3.宇宙环的自然资源:空间资源(特点: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开发途径:国际合作。4.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形式自转公转中心

3、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角速度各地相等,15/h(两极除外)平均1/d近日点(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慢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平均30km/h关系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划分;五带的划分。6.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

4、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

5、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减去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7.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6、反之,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第二单元 大气8.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强烈吸收来自地面的红外线,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

7、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上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km,中纬10-12km高纬8-9km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9.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10.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

8、: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11.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12.热力环流: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差异冷热不均空气升降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风(高压流向低压)热力环流。判图: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不同地点,同一高度,等压面“凸高凹低”,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对称。1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也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

9、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改变风的大小又改变方向。14.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大陆上亚洲低压(印度低压)15.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现象:北半球的气压带分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

10、呈带状分布。7月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海洋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大陆上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1月海洋上太平洋低压(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低压(冰岛低压)副极地低压被大陆的亚洲高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的亚洲低压切断16.季风环流(课本40页图2.18)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17.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

11、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18.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北方“秋高气爽”天气19气候的形成四大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最基本的因子,下垫面是

12、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20.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步 骤依 据因素变化结 论判断所属半球气温变化6、7、8三个月气温高(凸形) 北 半 球12、1、2三个月气温高(凹形)南 半 球判断所属温度带最冷月气温最冷月气温15热带气候(雨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最热月气温5极地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年雨型全年各月降水较均匀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夏雨型夏季多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

13、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少雨型全年降水量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1.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危害: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的破坏: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概念:人们

14、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危害人体健康。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22.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方解石 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板块消亡边界)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