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最终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54637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身份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民身份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民身份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民身份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民身份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民身份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民身份最终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民教育姓名:范俊萌学号:1434797年级:2014级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的建构摘要:公民身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 民理想。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公民身份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本文从地理纬 度、公民神身份要素及公民教育三个视角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 构建,并论证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合理性。关權字:全球化;多元公民身份;地理纬度;公民要素;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本质”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大家 公认的定义。然而,当今整个世界都不断运用“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术 语,这些概念已经成为日常政治的核心话语。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 别的世界里,

2、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普遍运用一个详尽的指令是不可 能的,“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等这些这些概念的背后都有着一 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不严谨地乱套概念只可能产生混淆和破 坏。但我们可以就某些最普遍的确切方面达成共识,以促进政治话语 与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公民身份与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1) 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相比,公民身份有着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公元 前6-4世纪的斯巴达和雅典,公元1世纪左右的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后 期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都曾盛行过“公民”的相关概念。仃89年法国 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人权宣言i则标示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开端。 欧洲中世纪末期发生的宗教改革、文艺

3、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为倒转 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确立个体在一切政治架构中的核心地位奠 定了思想基础,而英、美、法等国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则扮演了现代 公民身份的助产婆。现代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建制作为出发点,公 民身份是民族国家的政治前提,是国家成员资格、公民权利和公民义 务的集合体。首先,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结构作为政治前提,公民身份表示 个体在民族国家中的成员资格,只有先建立起民族国家,才谈得上成为 民族国家的成员。在这一方面,公民身份与国籍具有相同的含义。“国 际法不承认国籍与公民身份之间的任何区别,国籍决定了公民身份。”2 其次,与这种成员资格相联系,公民身份还意味着民族国家授予其公民

4、 的权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公民身份权利的内容存在差异而 已。1949年,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对公民身份权利的内容首次做了清 晰的勾勒。在他看来,公民身份权利由三个部分组成:公民权利、政治 权利和社会权利。“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 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1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2戴维 米勒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司法权利。政治的要素,我指的是公民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 个实体的选举者,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社会的要素

5、,我指的是从 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 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3最后,公民身份还意味着公民 对民族国家所应履行的义务。公民身份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的集合, 代表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我们可以把权利看作是国家对公 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而把义务看作是个人应当对国家承担的责任。而 对于个人对国家所承担义务的主要表现方面,不同的公民身份传统做 出了不同的回答。公民共和主义传统对公民义务通常有着相当高的要 求,它强调公民必须具有节制、正义、勇气、智慧、审慎等美德。公 民自由主义传统更钟情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要 公民义务。当代自由主义思想

6、大师哈耶克认为:“自由与责任不可分”, “个人自由的范围同时也是个人责任的范围”4。在现代国家,无论何种 公民身份传统处于支配地位,忠诚、兵役、纳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 全、遵守宪法和法律等都被看作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2)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全球化这个词汇才开始得到使用。”5 学术界有关全球化的论争由来已久,但无论你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一 个无可无可改变的事实是,今天,全球化这一引人注目的潮流已经改变 了传统经济、政治、文化在同一民族国家边界内同步发展的格局。有3郭忠华、刘训练: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8页。4弗哈耶克:自

7、由宪章,杨玉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 108页。5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载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1页。 学者认为,“全球化指的是社会交往的跨洲际流动和模式在规模上的扩 大、在广度上的增加、在速度上的递增以及影响力的深入”6。但还必 须注意到,全球化还从最微观的层面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模式,改 变了个体的政治认同对象和认同方式。当民族国家尚未受到全球化浪 潮洗刷的时候,文化传统、主权、民族、领土等因素则充当了政治认 同的媒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体认,个体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感 和归属感。但是,随着全球时代的来临,传统政治认同媒介的意义发生

8、 了改变,国家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想象正遭受着种种挑战和挫折。 因为全球化还塑造了另外两种可同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空间结构:全 球性空间和地方性空间,公民身份的真正含义面临着这三个层次的拷 问。以欧盟为例,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不仅拥有所在国的公民身份,而且 还拥有统一的欧盟公民身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成员国都很难就 欧盟公民身份做出统一的解释。所以,当今的世界公民与“以前乌托 邦式的世界公民概念不同,它可能并不要求一个公民放弃他的国家认 同,而是要求他能够超越国家认同,建立一种认同,不仅意识到自己 是某个特定国家的公民,而且还要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是这个全球化世 界的公民。”的观念开始盛行。7全球化在

9、促进全球时空融合的同时,还推动了本土化的发展。在 今天的民族国家体系中,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这样的城市,它们虽 然坐落在民族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但得益于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它们6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陈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7任东来:从负责人的公民到负责人的全球公民,(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第127-128页。 实际上更是“世界的城市”。发生在这些城市中的细微事件可能对整个 世界造成影响,而世界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能在它们身上得到体现。 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中国的香港等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体现 者。本土化除了体现在城市从民族国家中被抽离外,还体

10、现在地方自 治、地方独立等的发展上。无论本土化以哪一种形式出现,它都使地 方身份认同意义增大,挑战着单一公民身份。二、公民身份与全球教育人们广泛认为,有效的公民身份依赖于一种严格而可行的公民教 育,正是这种公民教育启示了个体的公民权利与责任。8美教育事业 的繁荣对于公民身份的发展至为重要。美国在学校里开展全球教育是 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而1996年约翰逊总统利用自己的权威使国会 通过了国际教育法,以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进步,但效果令 人深感痛心。究其原因:“公民身份教育的传统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国 家通过自己国家大量的资料来培养年轻人良好的公民思想。一我们 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关于美国知识更多的课

11、程,他们中间很多人都这 样认为。9可见这些政治和学术活动是多么肤浅,缺乏全球性意识和 理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公民的相关话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正像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所说:“在全球化的年代里,一个人的呼8 M.Janowitz, “ The Good Citizen-A Threatened Species?” in W.K.Cumming et al. Revival of Values Education,p.59.9 C.Hahn, “Promise and Paradox:Challenges to Global Citizenship”,Social Education, A

12、pril 1984.吸,足以使世界另一半球的人打喷嚏。人类的苦难没有国界,人类的 团结也应同样不分国界。” 10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家门一直在寻求一种综合的关于公民 身份的全球教育模式,在形成的形成的各种模式当中,世界公民身份 教育新理念有着最为重要的五个组成部分:第一:系统意识。公民应 当培养系统模式思考的能力,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且对自己的 能力和潜力有整体上的把握;第二:观察意识。公民应当认识到自己 的世界观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要培养着自身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 第三:地域健康意识。公民应该认识和理解全球的整体状况、发展过 程以及发展趋势,对正义、人权和责任心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并能将

13、理 解运用到全球发展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地球的健康。第四:参 与意识。公民应该意识到他们个人或者集体的决定和行为对整个世界 的当前和将来有深远意义。掌握社会和政治行动的技巧,以便将来在 当地或全球的层次成为高效率的参与者。第五:过程意识。公民应当 认识到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固定和永久的终点, 要明白看待世界的新方法是令人振奋却充满风险的。ii这同 2011-2012年的全球公民教学大纲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在 具体内容方面略有差别。郭巍青也因此指出:如果中国仅仅因为国内 生产总值增长数字而让人惊讶,如果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中仅仅看到的 是政府的姿态和行动,那么中国的形象依

14、然不好。中国可以因为其经 济分量而受到重视,中国作为个人本身,还不能赢得尊敬,这种尊敬10秘书长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04年10月11日,北京)ii G.Pike & D.Selby, Global Teacher, Global Learner (Hodder & Stoughton, 1988) pp. 34-35. 必须要以中国社会能够产生出像德兰修女,像获得2004年诺贝尔和 平奖的科尼亚妇女玛塔伊那样的标志性人物才能够获得。12这是一位 世界公民应负有的责任。三、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别的世界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公民 身份这个概念背后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

15、含义,我们可以就某 些最普遍的确切方面达成共识。事实上,不同的实践要求强化而不是 削弱对一个全球适用的公民定义。这样所有的情形都可以用一个准则 加以衡量,而特殊情形的效果也可以因此得到评估与检验。需要注意 的是,在制定这个普遍适用性的定义之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历 史传统和具体情况,以及接受多个世纪前所设计的公民地位和要求的 公民需求。因此多元公民身份的三维立体结构分别包括:地理层级、 公民身份要素和公民教育。(1 )地理层级政府的权利和权威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共存,个体能同时认同 它们,事实上已经不是一种新的理念,罗马人当时已经创造性地设计 出双重公民身份原则。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却是屡屡受挫

16、。在国家政 权与世界政体之间保持平衡是过于微妙且难以实现的一门艺术。这种 难度主要表现在:首先,公民的忠诚在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分配问题;12赵慧:首次民间跨国赈灾 从中国公民到世界公民,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2期(2005年1月 19 日),第 28-29 页。其次,两个层面上行使的权利之间的划分与平衡问题;最后,国家倾 向于抓住权力不放,而不是割让其中一部分给一个更高的组织。但随 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建立一个包含亚国家、国家、地区乃至世 界层级的公民身份体系的进程得到不断推进,更好地提升了多元公民 身份的包容能力。民族国家层面的公民身份前文已做具体阐述。亚国家层级的公民 身份实际上也已经存在着某些成熟的实践。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公 民既是较低层级的联邦成员单位的公民,同时也是联邦层级的公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