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54427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2.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1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密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干脆的感性相识。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力和学习实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阅历,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加,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2一、

2、课前调查与教学效率的关系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详细操作时的一些细微环节,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时,我选择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即课前调查法,让学生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这样在课

3、的一起先就抓住了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让学生更有爱好,更有效地学习后面的新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学问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相识的基础,才智从动手起先。”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干脆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视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验学问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在注意学生探究体验的同时,我也兼顾相宜的学问传授,正确地处理好学问传授与探究体验的关系。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

4、体验。让学生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50克、100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实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称一称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相识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主动的情感体验。而在教学千克和克的字母,教学弹簧秤的刻度时,我更注意的是学问的传授。这样,在一堂课中老师能正确地把握好学问传授与探究体验的

5、度,使学生更加学得快乐,学得自主。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是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参加并发展的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全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肯定是有效的学习,但并非全部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全部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怎样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创建一种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朝气,真正促进学生达到全面而有特性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克与千克的相识教学中,老师就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不能称出时,师设疑:为什么不能?(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太轻了)怎么办

6、?接着:请小组合作再想方法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在组织学生合作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合作,如老师出示的合作要求是:自己想方法小组沟通方法小组分工合作称一称,说说是怎么称出来的?这一环节老师正确地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步骤,用的时机也很合理,收到的效果自然很志向。因此,在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前,肯定要充分考虑本堂课是否有必要,这个学问点学生独立解决是否有困难,是否须要合作解决,把握好它的运用时机,千万不要走形式,肯定要用它去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解决问题,也让学生的创新实力有了滋生的土壤。四、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学问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美国教化家杜威提出的“教

7、化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化就是从学生生活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阅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数学学问。如克和千克的相识一课,在学生相识了500克、1千克以后,为了使数学学问亲密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我又传授给学生500克就是生活中的1斤,1千克就是生活中的2斤。这样的教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500克、1千克究竟有多重的相识,学生也不再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学生学习和探讨的正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离自己其实很近。须要改正之处:在让学生相识各种秤时,我运用的教法是学问传授法。对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是以学生体会为主,当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再赐予拨引导。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本节课教

8、学设计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加了学问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了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爱好,培育创设情景,培育学生与人合作、沟通实力。鉴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觉得在以后教学应做到以下二点。(1)注意在生活中发觉学问。物体的轻重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早已建立,所以在课一起先,我就通过背一背、掂一掂先唤起学生的这种意识。作为重量单位的克和千克在生活中也常会用到,将它们和学生已知的重量单位进行比较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将留意力集中在这两个单位上,激活学生相识克和千克的主观需求。在相识常用的计量工具这一环节上,

9、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秤的形态,介绍各种秤的用途,让学生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在熟识的情景中相识秤,了解它们的用处。(2).教学应当在实践体验中升华学问。让教学内容与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爸抽象的重量单位更形象基体化。我让学生调查自己熟识的物品,小组合作先估计带来物品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德是否正确,最终还布置他们帮助父母估计所购买物品的重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重量这一概念。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3关于教学目标: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

10、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特别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验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1、在比较肯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育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1、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相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

11、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分。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反思一:谛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验、体验、探究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学问。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状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相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驾驭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驾驭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终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

12、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化。反思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沟通估量的方法以培育他们的估计实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币, 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状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意估量方法的优化。惋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

13、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比较大,学生很好的相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最终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相识克与千克。反思三: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缺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来课本的整理学问的环节中,该思索适当的引导学生整理、回顾学问。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4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

14、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相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相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详细、直观,不能靠眼睛视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会数学,发觉生活

15、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连。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相识的基础,才智从动手起先。”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终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视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1千克观念。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学问间的联系。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显明的表象,也简单驾驭单位间的关系。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学问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