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52879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出师表?教学设计及赏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领会诸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3学习本文融议论、表达、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教学重点】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根底上初步理解文章容。【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诸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上家喻户晓。诸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

2、来学习这篇杰作。二、题解1 诸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3出师伐背景简介:诸亮感念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吴鼎足而三。备称帝后,拜诸亮为丞相。223年备病逝,临终对诸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禅称诸亮为“相父。诸亮深感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亮辅佐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今省市,准备北伐,以“北定中原。禅昏弱,使诸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顾

3、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禅以告诫和劝勉。诸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政建立;3平定南方叛乱。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读视频材料。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3教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第一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圣听提出这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对陛下进展了怎样的奉劝.“不宜

4、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容是.严明赏罚;如何具体执行.“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外异法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5小结:提出应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第三、四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概括第3段的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为何举

5、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概括第4段的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5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第五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5小结: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第六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说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布衣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感谢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劣,猥自枉屈,三顾

6、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文中的“卑劣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卑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5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第七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伐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5小

7、结:本段表达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第八段1朗读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4提问检查: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圣听5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忆,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第九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五、合作探究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A煽情导入: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

8、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大方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B朗读指导教师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分,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鼓励之情;读到“今当远离,临表

9、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亮奉劝禅的艺术C读后评说可用“读,我读出了诸亮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学情预估: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似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

10、心。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入耳。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典范,进一步启发后主发奋图强。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困难,鼓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写出先帝的典范,不以孔明“卑劣,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说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亮的这段表达,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承受前面的进言,又是

11、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从诸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今当远离,诸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设你是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禅的身份来写?与诸相父书?吧!赏析【作者介绍】诸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现在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邓县隆中(现在省*市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十二年(207),备三顾茅庐,他向备提出统一全国的策略,从此成为备的主要谋士。后辅佐备联

12、吴拒,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建兴元年(223)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国政事都由他裁决。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了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前后六次出师伐,争夺中原。但由于部外部各种条件限制,终于未能成功,于建兴十二年病死五丈原军中。死后追谥忠武,有?诸亮集?传世。【解题】本文选自?诸亮集?。蜀汉后主(禅)建兴五年(227),诸亮驻军(现在省市),准备北伐,出师之前,向禅上疏,劝导他尊贤纳谏,发扬备品德,并推举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将,说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决心。“出师表就是关于队出征的奏疏。本篇文字最初见于?三国志诸亮传?,并无篇名。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这篇文章

13、,给加上?出师表?的篇名。建兴六年,诸亮出兵散关(现在省市西南),临行又上过一个表(见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后人遂分称为前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是不是诸亮所写,后世争议颇多。表,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请时所写的一种文字。?文心雕龙章奏?解释道:“章以恩,奏以按劾,表以情,议以执议。【注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称已经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备。创业未半:创立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备以统一全国为己任,但到临死天下仍处于三国鼎立之中,所以这样说。而:转折连词,却。中道:即中途,半路上。崩殂:封建社会称帝王死亡叫崩,又称殂。备于汉灵帝末年

14、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开场与其他军阀角逐,企图统一天下。丕篡汉称帝后,他也自称皇帝,建号章武,于章武三年(223)去世。今:目前。天下三分:指、蜀、吴三国的割据鼎立。当时三国都已建立帝号。益州疲弊:意思是蜀国力量薄弱。当时中国幅员分为十二州,蜀据其一,即益州,其地相当今、和的一局部。益州地处西南,土地较肥沃,但生产落后,所以对、吴来说,是国小兵弱。章武二年(222)备伐吴,被陆逊击败,损失沉重,因而诸亮这次出兵伐,仍感国力困乏。疲弊:困顿衰弱。诚:实在。危急存亡:形势危险急迫,关系到存或者亡。之:构造助词,的。秋:时刻,时期。四句总提当时形势,警策禅发愤图强。起笔凝重,定下全篇基调。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然:连词,然而,但是。侍卫之臣:在君主左右随从护卫的臣子。这里指所有在朝的文臣。不懈于:在朝廷以尽力办事而不懈怠。懈:放松,偷懒。于:介词,在。:指在朝廷之。忠志之士:忠贞有志的人。这里指戍守征战的武将。忘身于外:在战场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者:助词,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上下两分句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盖:副词,承接上文,申述原因,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