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之留守儿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52686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民工之留守儿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之留守儿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1:父母外出打工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 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 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 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 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 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 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2、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 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 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

2、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 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 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 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 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 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3, 城市生活条件好。经济理性的选择 1、经济理性的选择,该观 点认为农民在农村没有就业的空间,在城市可以很好的就业,从而实 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看法目前是最普遍的。2、生存理性的选择: 中国农民在自己所处的特定资源与规则条件下,为寻求整个家庭的生 存而首先

3、选择比较而言并非最次的行为方式,这就是生存理性的选择 1。3、社会理性的选择,农民之所以会向城市流动,是因为城市的 发展机会比农村更多,生活条件也更好。还有人认为“农村中大量剩 余劳动力的存在而造成的普遍贫困也是农民外出的原因。二 :父母为何不带孩子进城。但很多人可能会说父母可以带孩子入城有很多农民工早教意识比较薄弱,会将幼小的孩子留给父母。不 过,类似的情形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普遍意义。新生代农民工之所 以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而非“不愿”,其 在城市里的生存境况,决定了这些农民工合家团聚的想法只能是一 种奢望。其一,农民工在城市常常处于漂泊状态,工作不稳定,住所不稳 定,经

4、济收入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孩子带在身边,不仅不 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反倒连稳定的生活也很难保证。 孩子要进城,首先得解决住的问题。农民工在城里又能住在什么地方? 条件真的好的,或许会有几十平方米的租房,能够养得起一个孩子, 但那必定是凤毛麟角。我们所常见的,农民工多是住在工地临时搭建 的工棚里、工厂提供的多人通铺宿舍里、城中村阴暗狭小十几平米的 小隔间里。早已有报道,很多农民工连过最基本的夫妻生活的空间都 没有。而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没有办法享受廉租房之类的优惠。事 实上,很多农民工并不是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带着孩子进城打工, 但后来,也都无可奈何的将孩子送回了老家。其二

5、,农民工不带孩子进城,也与时下一些城市对农民工忽略福 利的政策取向有关。其表现就是只愿意为农民工的劳动付费,并不 考虑这一人群也有分享城市便利的权利。这样,农民工也就很难在 城市里找到归宿,更不要说农民工子女了。其三,在时间上,农民工夫妻有能力抚养孩子吗?夫妻双双进城 的,绝大多数都是“双职工”。 08 年,央行的调查报告就显示,百分之 八十五以上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出了标准。也就是说,百分之八十五 的农民工每天工作超过了八个小时。超出多少?至少在广东的东莞、 深圳等地,每天工作十个小时的农民工绝不罕见。在流水线上站了一 天的父母,又如何抽出时间来抚育照顾孩子。将子女带在身边有多难?这个问题很现

6、实,也很残忍:孩子进城 了,住哪里?一旦生病了,昂贵的城市医疗费用谁承担得起?想要读 书吧,没有城市户口,不菲的借读费不过是逼着其回家的一个堂皇借 口而已城市,居之不易尤其是对一个迫切需要兑换权利与自 由的儿童来说。落实到父母的双手上,已不是“愿不愿”的问题,而是 “能不能”的纠结。让留守儿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仅仅是个“钱”的问题。一方面, 它涉及到地方政府的保障接续,医疗、教育等等政策,需要在自由迁 徙的过程中,成全一个家庭寻梦的权利;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城市对 “留守儿童”的包容度,如何在填平“福利洼地”的同时尽到悲悯与救济 的责任,这是很有“艺术”的命题。城市如何向农村孩子、尤其是城市

7、建设者的孩子尽到底线的责任?留守儿童生活的农村,有足够的理由 铿锵发问。:田八至口:JIMJ8由于监护人自身因素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孩子的父母 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 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 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 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 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 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 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 状况差,本身需

8、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 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 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 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由此 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问题: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 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 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 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 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 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

9、童产生厌学述学、辍学现象。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 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 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 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 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 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 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 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10、。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 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 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 高达20%。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 之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 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 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 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1.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 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

11、孩子 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 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 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 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 律底限。2. 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 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 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 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 加以消耗,于是其行

12、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 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 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 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 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3. 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 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 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 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法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 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 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

13、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 缺陷,自己挣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庭生活方面是 及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的更 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 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 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 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 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另外,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 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

14、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 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 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 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4. 社会关爱不足问题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 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 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 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 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 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

15、社会的理 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 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 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 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他们都 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 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 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三、主要对策针对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危害,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 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据对这些现象的思考,我们觉得可以从 以下一些方面努力,来改变家庭科学

16、教育缺失的现状。第一,当地政府设置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及咨询机构。开辟专门 的家教专刊,定期对家长或监护人举办家庭科学教育培训班,告知一 些科学地教育子女的方法,减少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家庭教 育缺失的现象。在农村,当地政府应当把解决农民工留守子女问题的 措施落到实处,组织力量,对留守子女当前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培训、 在村一级为留守子女建立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相关人员、经费及 设施应当纳入城市统筹发展的措施、计划及财政预算。第二,以立法的方式完善监护权制度。中国相关法律,如民法 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未涉及“留守”这一特殊状态。这使 得农民工的子女留守时,监护权利的转移几乎全部是口头协议,监护 人并没有实际的约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因此这一制度应当完善, 明确责任和权利,加强委托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我们建议,以立法的 形式规定父母双方最少必须留下一个来照顾孩子,注意孩子在成长中 的身心发展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第三,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