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517321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升 c 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 Moonlight - 1. Adagio sostenuto升 c 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 月光奏鸣曲 ,分为三个乐章。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2年。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别名:月光奏鸣曲 创作时间: 1802年创作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乐曲概述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于1801年。几乎没 有一首名曲像这首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

2、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 称据说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 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 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其实,贝多芬自己曾提到过, 本曲是“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创作背景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 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 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 “她爱我,我 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 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 经多于爱

3、情了。”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 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 1801 年正是贝 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 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 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 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 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 无限的愁思,另一些

4、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 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鸣曲因月 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 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 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乐曲赏析第一乐章一一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 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 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

5、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 年后德 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 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 段 1 分 18 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转第89页)(接第83页)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 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第二乐章一一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 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

6、。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 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 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 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着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而又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 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 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 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

7、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 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27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 他指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 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 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 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 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曲式分析小学课文月光曲插图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 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

8、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 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 的作品之一。第一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 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 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 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 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

9、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 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 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 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 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第三乐章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 不可遏制的沸

10、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跳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 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 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 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 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 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 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相关故事 义务教育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第二十六课月光曲一文,是人民 教育出版社以“

11、月光曲”为标题杜撰的一个动人故事。原文: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 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 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 好啊! ”一个男的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 “哥哥, 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12、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 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 “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 “不,我 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 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3、。贝多 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 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 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 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 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作者简介 贝多芬(1770-1827)

14、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 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其学生。1795 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 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 年 4 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 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贝多芬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 首(留下第十交响曲片段),序曲3 首,钢琴协奏曲5首, 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 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 10 首,大提琴奏鸣曲 4 首,钢琴奏鸣曲 32 首,钢琴变奏曲 20 首, 钢琴小品 24 首,进行 曲3 首。此外

15、,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贝多芬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 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 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 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 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在 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 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

16、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 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及演奏鉴赏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一1827年)男,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 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代表作有交响乐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欢 乐颂,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幻想、致爱丽丝,弦乐重大 赋格等。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前承莫扎特晚期错综复杂的音乐 性格,后推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浪漫主义音乐浪潮,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在世界交响音乐界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在路德维希凡贝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