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1500336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上期末复习六班级姓名一、( 2011 年浙江湖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阡陌交通 ()便要

2、 还家() 不足 为外人道也()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 分)二( 2011 年福建泉州)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3、,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4、)A便舍 船太丘舍 去B欲穷 其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 属也D问今是 何世斯是 陋室3翻译句子。(6 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4 分)三、( 2011 年湘潭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

5、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2 分)来此绝境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 分)3. 文中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说一说桃源人为什么“叹惋”?(2 分 )4. 离开桃花源时渔人“处处志之”,再来寻找的人划“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分)四、( 2011 年大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

6、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 分)(1)屋舍俨然俨然:(2)阡陌交通交通:(3)便要 还家要:(4)乃 不知有汉乃:2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此中人语

7、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是。(2分)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 分)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 分)陋室铭五、( 2011 年襄阳)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镉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8、,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 分)( 1)淡笑有鸿儒()( 2)花之隐逸 者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A 何陋之 有水陆草木之 花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C 濯清涟而 不妖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D陶后鲜 有闻芳草鲜 美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

9、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 分)六、( 2011 年安徽芜湖)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可爱者甚蕃 ()(

10、 2)陶后鲜有闻()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 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选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2 分)4.选文采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2 分)七、( 2011 年安徽芜湖)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

11、项是()2 分)A可爱者甚蕃(多)B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陶后鲜 有闻(少)D宜 乎众矣(适宜)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 花问所从来,具答之B自 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濯清涟而 不妖 强饮三大白而 别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对选择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在第一段中,作者用了一边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B在第二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作出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陪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

12、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八、( 2011 年浙江义乌)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分)(1)选贤与 ()能(2) 货恶 ()其弃于地也(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3 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 乙 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分九、( 2011 年山东泰安市)三峡郦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