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1486525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稿二教学反思比较分析批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量守恒定律课后反思丁芬(北京市回民学校)本节课我是按照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思维过程,层层递进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体系。由于授课的对象是陌生的学生,为了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使学生不会因过于紧张而影响正常听课,在课前我用“虽然咱们素不相识,但是咱们之间有可交流的语言化学”这样一句很随和的话语自然过渡到今天的学科中。本着“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将化学应用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们用蜡烛、酒精燃烧后看似物质消失了为切入点,引出物质的质量哪儿去了结束时如果有相关的内容的话更好,即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一开始我们试图按照探究的路线来呈

2、现这节课,但是总是脱不开首先由于老师人为设计的装置问题而误导学生得出: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有些不变、有些变大、有些变小的猜想是猜想吗?;然后再请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引导学生我们在测量操作中是否达到了完全称量,若没有,如何作到完全称量?最后请学生再按照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试验,继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的结论。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总感觉是老师先挖坑再填坑。经过反复的总结和实验,最终我们抛弃了常规的质量守恒定律的讲法,在思路上做了大胆的改进,即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思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分析再到理论解释,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改变吗?”“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

3、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本节课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在细节的处理上,也力求做到使学生不单单是老师手中的棋子,而应该是自己行动的主宰者,作到不仅会动手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首先请学生观察镁和硫酸的演示实验,同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判断此变化为化学变化,巩固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认识,同时为质量守恒定律仅适合于化学变化埋下伏笔。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分析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方面在知识上进一步明确文字表达式的含义,另一方面让学生有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什么的意识,为接下来分析反应前各物质的总

4、质量和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奠定基础。铺垫达成之后,提出第一个从定性的角度认识的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改变了吗?”,学生根据化学式很容易得出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结论。继而得出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也没有消失,那它们的质量哪去了,此时从定性分析化学变化转到定量研究的角度。提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提出后并不急于让学生去回答,而是由此引出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科学家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并且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作了大量的研究。有些单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科学家的研究历程,看看我们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完成我们

5、的课题。对于历史的展现,我们并不是为了介绍而介绍,而是将历史应用的淋漓尽致。通过历史不仅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艰难,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波义耳的实验和罗蒙洛索夫的实验的异同,并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分析教师板书归纳的方法,比较二者反应前与反应后所称量物质分别是什么,(具体比较过程见表1)从而明确其实验内容相同而结论却迥然不同的原因,同时为接下来实验装置的设置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关系应该是指所有的反应物和所有的生成物做好铺垫。学生通过讨论切身体会到比较对象后,再引导学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怎么做实验,此时学生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密闭装置中去做实验。表1 比较波义耳和罗蒙洛索夫的实验科学家反应前反应后实验

6、结论罗门洛索夫m锡 + m N2等+ m O2 + m容器m氧化锡 + m N2等 + m容器m锡 + m O2 = m氧化锡波义耳m锡 + m N2等+ m O2 +m容器m氧化锡+m N2等+m O2+m容器m锡 m氧化锡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学生由动脑思考转为自己亲手做实验。介于学生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不多,老师事先选择了1.碳酸钠和盐酸;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3.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明显的试验现象的实验供学生分组操作。由于学生得出应该在密闭装置中操作,因此我们预先给学生提供的都是密闭装置,(具体的装置图见表2)做到反应条件完全一致。此时学生已胸有成竹,知道比较什么,怎么去做,

7、因此个个跃跃欲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配合实验报告让学生养成边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实验报告中,m(总)反应前 m(总)反应后与m(总)各反应物 m(总)各生成物两组数据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比较的对象是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的物质的质量。表2 学生实验装置图1.碳酸钠和盐酸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3.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通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初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此时,教师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曲折发现史的深情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此时学生已经可以用自己语言描述质量守

8、恒定律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引导学生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在学生讨论和观看“电解水中各微粒变化”动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原子种类不变(与第一个问题元素种类不变互应),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个数不变,原子种类也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质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最后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质量守恒定律,并着重抓住本节课中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启发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

9、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所引用的史实和实验都能充分的利用。在整节课中,学生都在积极地参与,因为我认为不仅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程的理念,而且学生不断的动脑思考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只是简单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介绍了设计意图,没有发现问题

10、或发现了问题但没有原因分析,没有解决措施。变成了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反思的重点。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裴立英主要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图示很流行一、教学设计特点分析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线,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亲自观察、体验、讨论、辩论等一系列活动感知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建立假设,活动探究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这节课体

11、现以下特点:1以最佳的师生互动,实现开放性和实效性的双赢。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较强的教学开放性,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分组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并没有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先交流实验步骤和方案,而是通过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以亲切、自然的情感与学生融为一体来形成最佳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分组实验过程的帮助、支持、交流、引导的作用,最终来落实教学的实效性的。2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和空间,又敢于让学生在实验中出错,走弯路,特别是对一个小组在实验出错后还要求进行实验改进时,为了使他们不留下遗憾,做出了删减一些教师演示实验的决定。让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实

12、验改进,这一举动也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学生也真正体验了探究味道,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既有利于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3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平台。本课的实验探究没有停留在形式上的探究,没有为学生设置实验步骤和实验装置图,只是给出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种药品和简单的仪器,让学生自主设计可以测定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情况的实验,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挖掘小组成员的个人智慧和分工合作的潜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教师

13、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实验装置设计的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议中得到结论,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二、呈现的问题与改进方案1教师提出的问题未能激起学生的争议立足学生的起点。 课题定位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研究”,学生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当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时,没有出现预想的争论场面,学生都认为质量保持不变,深入挖掘学生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竟能回答出质量守恒的原因了,这样的问题没有激发起学生的争议,反而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局面,不如不提。改进1:以“蜡烛燃烧秤量的实

14、验作为启动和驱动性问题”进行引入,再提出问题“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情况有几种可能?”这样诱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来进行猜测。改进2:也可以不用学生猜测,直接用化学史引入:展示两位化学家的争论,你站在哪一方?(简述理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吧!这样更直接,当学生推翻波义尔的结论时,会收获到更大的成就感。2 教案的设计对实验及学生的差异考虑不周。客观承认问题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设计了四个实验,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支持,三个学生分组实验。学案上只呈现了演示实验和本组选择的实验的资料,因三个分组实验及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完成实验的时间相差了二、三分钟,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只有观看的机会,而没有再思考、再设计的实验资料。改进:将四个实验的仪器、药品都呈现在实验学案上,教师鼓励优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再设计其他小组的实验,这样更有利于进行比较和交流,使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3落实知识的实效性还没有完全到位。依据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使学生只是停留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相等的,但没有始终重申“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问题。(因为实验中有未参加反应的物质)改进:在实验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基础上,认真分析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是什么、计算质量总和都包含哪些物质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