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痤疮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466920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疗痤疮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治疗痤疮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治疗痤疮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治疗痤疮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治疗痤疮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痤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痤疮(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探讨摘 要痤疮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情绪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无情的折磨。痤疮病情越重,病程越长,心理障碍越重。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的受到了影响,最后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性格暴躁、情绪无常,甚至精神分裂。而中国传统医学在很早以前便对痤疮有了一定的认识,中医治病着重于全局,重视内因,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中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以调整气血,调整内分泌为治则。本文从痤疮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对痤疮进行了探讨,把目前中医药

2、对于痤疮的认识进行了简单概括,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该课题还存在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关键词:中医药,痤疮,中医治疗2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1 绪 论痤疮,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以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类型的皮疹为特征。多发于青春期,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通常好发于面部、颈部、胸背部、肩膀和上臂,常伴有皮脂溢出。中医学称本病为“粉刺”。痤疮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毛孔堵塞。毛孔堵塞以后,毛囊里面的油脂排不出来,由于毛囊口被阻塞,毛囊管腔狭窄,形成缺氧状态,使毛囊内的厌氧

3、菌大量增生,导致微生物失衡,从而就形成了粉刺。2中医病因病机2.1古代医家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 如素问生气通气论载“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皶,赤疱币币然也”,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载“或绞面感风,致生粉刺 ,盖受湿热也”。不难看出,古代部分医家从外邪郁表,即由于风邪、湿邪、热邪郁于肌表,久蕴不解而成痤,提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另有外科正宗 肺风粉刺 酒齄鼻 载“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所谓有诸内,形诸外”,亦有外科大成 肺风酒刺载“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可以看出血热久郁,即由于素体血热,

4、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生里热,累及血分,血热蕴结而成痤,亦认为是本病的病因病机。 2.2 近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3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李艳萍等1 认为湿热毒瘀是痤疮的主要病机,比较常见的是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辛辣最易化热,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湿热聚之则化毒生瘀;其次是环境因素,如生活、居住、工作环境潮湿或湿热,刺激皮肤的灰尘或气味,阳光的长期久1晒等都会导致湿热郁聚于局部;另外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亦可直接侵犯局部,郁聚皮毛而发病;再者是精神因素,郁怒伤肝,忧思伤脾,长期精神紧张、不寐等,导致肝郁化火,脾伤生湿,湿热郁聚,化毒成瘀,发为痤疮。 李明亮等2 提出

5、若风热之邪从口鼻、皮毛乘袭, 则肺首当其冲, 功能失调, 外现于皮毛, 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 日久渐成肺经风热型痤疮;若人体感受湿热之邪, 或偏嗜辛辣之品, 多食鱼腥油腻肥甘之品, 或酗酒, 使中焦运化不周, 湿热内生湿热蕴结型痤疮;女子冲任不和致气血壅滞可致冲任不调型痤疮;若外受湿邪, 或起居饮食失宜, 损伤脾胃, 使脾气不健, 运化失调, 水湿内停, 则日久成痰, 痰湿外发肌肤, 凝滞颜面而发病, 表现为脾虚痰湿型痤疮。 刘叶兰3 将痤疮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热、郁和痰三方面,又将热分为三类,即风热:面鼻属肺, 肺经风热熏蒸, 邪壅肌肤而成;湿热: 长期饮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 酿生湿浊,

6、 或汗出见湿, 湿郁化热而成, 或由于素体胃肠有热, 或暑热侵犯胃肠, 导致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 聚于毛孔则发为本病;血热: 青年人生机旺盛, 血气方刚, 阳热偏盛, 血热外壅, 若气血郁滞或夹湿夹毒, 壅于肌肤, 则易患此病。亦将郁分为三类,即毒郁: 粉刺日久, 毒热之邪直接侵入, 或热邪、湿热之邪郁久化毒, 湿毒郁滞, 不能外宣;血郁:痤疮日久不消, 影响气血运行, 瘀血阻滞;肝郁:女性患者青春期相火旺盛, 又饮食不节, 湿热内生, 停滞中焦, 肝胆疏泄异常, 以致肝郁化火, 肝阳上亢或冲任失调, 肝火夹血热上攻于胸背部与颜面, 发为痤疮。最后,因脾胃失调, 运化失健, 酿生湿浊, 湿聚成

7、痰, 或肝肾阴虚火旺, 灼液为痰, 痰凝肌肤而成痤疮。 笔者从古代医家和当代学者对痤疮病因病机的探讨中发现,其病因病机可以主要概括为:风热之邪,侵袭人体肺卫,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风热熏蒸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酿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若湿热久聚则可化毒生瘀,而发本病;或女子冲任不调致气血瘀滞而发;若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痰湿凝结而致;素体血热5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或嗜食辛辣、 助生内热, 日久累及血分,血热郁滞而发。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可以将痤疮大致分为以下六个证型,即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

8、证、冲任不调证、痰湿凝结证和血热内蕴证。23 临床表现多发于青春期男女,主要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在胸背上部及肩部,偶尔也发生于其他部位,眶周皮肤从不累及。患者开始时差不多都有黑头粉刺,或为白头粉刺及油性皮脂溢出,为针帽大小皮色丘疹,若发生炎症,粉刺发红,顶部会产生小脓疱。破溃痊愈后,可遗留暂时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疤痕等多种形态的伤,严重者呈橘皮脸。可并发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此时面部油腻发亮,且覆盖上油性痂皮,常年不愈。自觉瘙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自觉疼痛。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大多逐渐痊愈或减轻。4 辩证治疗4.1 肺经风热证 崔秀梅等4 对诊断为肺经风热证

9、患者,年龄1520岁依就诊先后分为2 组(治疗组105例为周一、三、五就诊者,对照组55例为周二、四就诊者,总计观察160 例),对治疗组予以口服复方清肺颗粒剂(由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每日量分两次温开水冲服,方药为枇杷叶12g,桑白皮10g,金银花10g,浙贝母20g,野菊花30g,蛇莓10g,白花蛇舌草30g,天花粉20g,白薇10g,白蔹10g,珍珠母30g,草决明10g。同时外涂0.3%达维邦(北京万辉药业集团)每日3次;0.025%迪维霜(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晚15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 次,局部外涂,疗程为4周;对对照组予以口服罗红霉素

10、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0.15g,每日2次。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32例,显效41例,有效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9.5%;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56.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未见不良反应。 朱周等5 对入选肺经风热型中度寻常痤疮患者116 例, 试验组66 例, 男28 例, 女38 例; 年龄1638 岁, 平均24.6 岁; 病程2 月15 a。对照组50例, 男21 例, 女29 例; 年龄1736 岁, 平均23.9岁; 病程4 月16 a,进行3了对照治疗,其中试验组口服中药痤疮合剂( 枇杷叶10 g、黄芩10 g、桑白皮10g、

11、黄柏10 g、知母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甘草10 g 等) 每日1 剂, 分早晚2 次; 对照组每日餐后口服异维A 酸胶丸每次10 mg, 每日2 次。2 组患者均治疗6 周, 无伴随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82%, 对照组总有效率84%,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针对于肺经风热型痤疮,崔氏和朱氏分别采用了复方清肺颗粒剂和中药痤疮合剂来对症治疗。笔者认为,两方虽有差异,但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方中都用了枇杷叶和桑白皮,二药皆入肺经,合用能清泻肺热。其中复方清肺颗粒剂再配以金银花、浙贝母、野菊花、蛇莓清热解毒散结,白花蛇舌草、天花粉、白薇、白蔹清热凉血,珍珠

12、母养颜美容,草决明清热降脂,润肠通便。痤疮合剂则配以丹参、桃仁 、红花化瘀散结,黄芩、黄柏、知母养阴清热 ,甘草调和诸药。两方均有清泻肺热,解毒散结之功。而医宗金鉴之枇杷清肺饮被认为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之经方,药物组成枇杷叶、桑白皮、人参、黄柏、黄连、甘草。综合上述,枇杷叶与桑白皮可以被认为是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首选。6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4.2 湿热蕴结证刘彦平等6 对门诊患者共281 例,分为2 组。治疗组184 例,男118 例,女66 例; 年龄18 36岁,平均22 42 岁; 病程最短2 个月,最长10 年,平均( 2.14 0.68) 年。对照组97

13、 例,男55 例,女42 例; 年龄18 34岁,平均23.21 岁; 病程最短4 个月,最长8 年,平均( 1.89 0.42) 年进行了治疗观察,治疗组: 口服消痤养颜颗粒( 黄柏2 包、苦参2 包、丹参1 包、天花粉1 包、桃仁1 包、黄芩1 包、桔梗1 包、金银花1 包、益母草1 包、夏枯草1 包、白芷1 包,用开水约200ml 将上述颗粒化开,早晚各服100ml。对照组: 予一清胶囊( 成都康宏公司生产) 2 粒口服,3次/d。连续治疗8 周后进行总体疗效评价,以皮损减少的总数为标准,观察皮损及伴发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184 例; 治愈42 例(38.89%) ,好转107

14、例( 58.15%) ,未愈35 例( 19.02%) ,总有效率8098%; 对照组97 例,治愈10 例( 1031%) ,好转37 例( 38.14%) ,未愈50 例( 51.55%) ,总有效率48.4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4林正平7 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168 例,其中男76例,女92例;年龄14-28 岁,平均20岁;病程6 个月-3年,平均2 年;皮损以红肿疼痛的丘疹或脓丘疹为主,主要分布在颜面部,予以新癀片(主要由肿节风、三七、猪胆汁、水牛角粉、牛黄、珍珠层粉等组成)6 片研成细末与绿药膏(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出品)1 瓶(15g)调和,每天晚上先用清水清洁颜面部,然

15、后涂抹上述药膏于长粉刺部位,每天1次,次日早晨洗去。2周为1个疗程,1个月后评定疗效,平时洗脸时可使用硫磺香皂,面部如有绷紧感时可不用或少用,只要面部无绷紧感即可连续使用。另外,平时少吃辛辣、厚味之品。治疗结果168 例中治愈96 例,占57.14%;好转60 例,占35.71%;未愈12 例,占7.15%,:总有效率为92.85%。用药过程中未出现过任何不良反应。刘氏等6所用方中黄芩、黄柏、苦参均为苦寒之品,可清热燥湿,配合甘寒之金银花清热解毒相须为用,共为君药,既可清热燥湿,又不使阴液过度耗伤。桃仁、益母草、丹参凉血活血、祛瘀除湿共为臣药。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配合甘寒之天花粉清热、消肿、散结而为佐药。白芷消肿排脓、疏散宣通,桔梗祛痰排脓散结,尚可引药上行,直达阳明经所过之面部,并配合夏枯草祛风散结、消肿排脓。全方共奏清热除湿、解毒散结、活血通络的作用,标本同治。林氏8 / 22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7 之新癀片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主要用于治疗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因湿热蕴结型粉刺有热毒瘀血相结的病机特点,新癀片切合其病机,故而热清、毒解、瘀化、结散,获得良效。4.3 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