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466400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选取学具“升和毫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心选取学具让数学融入生活实际容量和升的认识”教学案例【案例】“升和毫升”是体(容)积的计量单位,一般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以前的教材是在教学体积后才作安排,只是分别与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联系,一带而过,很少关注其应用价值。而新教材将其单列一个单元,教材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升”和“毫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以外,关注更多的还是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知的过程,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真正体悟1升和1毫升有多少,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教学这部分内容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需要,为了顺利地达成此目标,在教学“升的认识”时,课前我让学生随意地准备了一些瓶瓶罐罐。课上,在学生认识了“升”这个单位以后,我着重引导学

2、生认识1升的多少,让学生利量杯量出了1升的水,然后用眼睛看看、闭眼想想1升水有多少并用手掂掂1升水有多重。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1升水的多少,丰富其表象,最后,我还引导学生将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内,观察体会它在各个容器内不同的水面高度本以为学生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的过程,建立的表象应该是充分的,对1升的认识也应该是丰满的,但在后面的解决问题中,学生感到障碍重重,很少有学生能根据容器大小准确地估计出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更别说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容器的容量了。失败促使我重新审视这部分教学内容,我发现,虽然“升”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量单位,但学生却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义,尤其是1升的

3、多少对孩子来说更是相当抽象的。量杯只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量出1升的水,而让学生把水倒入不同大小的容器内,也只能让学生感受到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水面高度会不一样,这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准确地建立1升的清晰表象。所以,我决定从四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有效“解读”,从而发现,如果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作为学具,就能为学生顺利地认识1升提供方便:我发现我们盛饭的饭盆大约能装1升的水。于是,我决定将饭盆作为孩子们的学具:第二天,我仍然让学生利用量杯量出了1升的水,并用眼睛看看、闭眼想想1升水有多少,用手掂掂1升水有多重。然后引导学生将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内,每个小组互相协作,专注地做着实验。

4、突然,一个小组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起来:“老师快看,把1升水倒入我们盛饭的盆,正好能装满!”为了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我故作惊喜:“是吗?其他组发现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做得更仔细了,想得也更深刻了,说得也更精彩了。有的同学勇敢地对刚才同学的观点进行修正:“把1升水倒入我们盛饭的饭盆,还多一点点,所以一饭盆水大约有1升。”有的同学的发言更富有哲理:“因为容器大小不同,所以1升水倒入不同的容器水面高度不一样,但不管怎样,1升水是不变的,根据水面高度,我们可以估计一下某一个容器的容量是多少。”有的同学还想到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1升水有多少,我很难说,但我知道像我们盛饭用的这般大小的饭盆大

5、约能装1升水,所以,以后要估计其他容器的容量大小,我们只要记住这个饭盆的容量,然后用它去比就行了。”果然,同学们不仅顺利地解决了书后的习题,而且比较准确地估计出一些常见生活容器的容量。【反思】“把1升水倒入我们盛饭的饭盆,正好能装满!”这是多好的“解读”和“发现”!对学生如此,对我也是如此。用量杯盛出1升水,让学生用眼睛看着,再闭眼想想,的确是学生认识1升的重要环节,因为量杯盛出的1升水是相对比较精确的。但实践告诉我,这一环节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1升的表象。毕竟量杯离学生的生活是比较远的,只是偶尔在科学课上才见到或者用到。因此,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具成了我对改进教学的重要“发现”。正是

6、这一“发现”,把十分抽象的1升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饭盆活生生地“物化”出来,让学生来体验,来感受,于无声无息中化解了难点。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使数学课堂变得活泼,促使学生感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数学应与生活、应用密切联系,学习有用的数学。其实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再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介入创造与探索行列。比如在

7、本案例中我通过事先让学生去商店、超市观察、收集与“升和毫升”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导入,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又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知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具体事件,使学生与生活世界的接触、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对数学的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生活世界。数学教学贴近生活的途径:1.导入贴近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

8、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本课中以学生熟悉的瓶瓶罐罐为素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提出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2.例题贴近生活。“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认识、了解的内容,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载体,“把1升水倒入我们盛饭的饭盒”,对教材加工成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问题。3.练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

9、学的实践性。像我们盛饭用的饭盆大约能装1升水,以此来估计共它容器的容量大小。这样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充实,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反思这一教学过程,我还有几点体会:第一,重视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一个“比一比,谁家的水壶的容量大?”这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争论中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这时及时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的容量单位?关于升你知道些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习容量单位的欲望。第二,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资源,为了更好的教学,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课程资源,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从认识1升的教材编排来看,能够鲜明地

10、感觉到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建立1升表象的意图。可是教材选择的容器要考虑到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时对学生的冲击力似乎不够。而且,教师完全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本课中这一改动,学生有了亲近感,超越一些时空的限制,激发学生兴趣,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三,关注学生的教学现实。很庆幸,在第一节的教学中通过练习环节的反馈,我意识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太在意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和体验,而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想当然地认为这样教应该没问题。就像我在第一节教学中那样,那么多瓶瓶罐罐,学生看了,想了、做了,怎么还不能感受1升?“应该”和“实然”不能画等号,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现实更不是一回事。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