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455598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浅析钟嵘“滋味说”与司空图“韵味说”的异同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以味论诗由来已久,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诗味说”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中魏晋南北朝的钟嵘的“滋味说”与晚唐司空图的“韵味说”,就是我国古代“诗味说”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的理论。 同是“诗味说”的重要理论,钟嵘的“滋味说”与司空图的“韵味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主张以“味”论诗,把诗歌的“味”当作艺术的审美标准。钟嵘的诗品序中讲到“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里就指出了作者以“滋味”的标准来肯定

2、五言诗的地位。他还用此批判永嘉时的玄言诗为“淡乎寡味”。而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更说道“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言诗也”,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并且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 其次,在“滋味”与“韵味”的艺术原则上也有相似之处。在获取诗歌创作情感上,钟嵘认为情感来源客观生活,不仅包括自然界还有社会生活,尤其强调不寻常的社会生活激发情感。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提倡“直寻”,即描写生活现实的切身感受,而反对滥用典故以及过分追求诗歌声韵美的风气,批评颜延、谢庄的诗歌“殆同书抄”,而欣赏任昉、王元长等“自燃英旨,罕值其人”,从而提倡表现自然

3、本色,反对矫揉造作。而司空图也继承了他的观点,提出“直致所得,以格自奇”提倡诗人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自然领悟,即目所见,而不数典用事。而且类似钟嵘提出的“自燃英旨”,司空图也提倡要“妙造自然”,崇尚自然本色,无雕琢痕迹,苦思冥想而得反而会有损诗歌的“韵味”。 此外,钟嵘的“滋味”与司空图的“韵味”在艺术效果上,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使味知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指欣赏者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无尽的韵味,情感上为诗的意境所打动而产生巨大的审美感受。这个主张与司空图的“韵味说”中,达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效果也相似,有“韵味”的诗歌不仅要呈现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启发读者的想象

4、和联想。这两种思想归结起来,就是主张在有限的艺术形象里产生超越形象自身的美。 虽说钟嵘的“滋味说”和司空图的“韵味说”同样主张以“味”论诗,但其内涵却各有特色,并非完全相同。首先,钟嵘的“滋味说”与司空图的“韵味说”的“辨味”旨趣不同。钟嵘指出诗可以根据诗歌艺术特色品论,还说到“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倚遮利病”。因此钟嵘辨味侧重于品评诗歌,评论诗人,探索源流,以上、中、下三品定优劣。而司空图的诗品则偏重于审美的品味,就诗的意境和风格来辨味。 在审美趣味上,钟嵘对于诗的性质,在诗品序中提到“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秦,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

5、事?”认为诗歌史“吟咏性情”抒发感情的。还强调“陈诗展义,长歌骋情”,即诗歌要反映生活的切身感受,尤其要突出诗歌的“怨”的作用,认为所陈之词,应能反映不幸或内心感情,反映社会。因此钟嵘鉴赏诗歌,十分重视情感体现。司空图则不然,他曾说“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可以看出他赏诗的趣味不在体会诗中经世救国的情感,而从他的二十四诗品中各个品目描述中,从中可以看出他进入到审美的领域去品味诗歌。而且,司空图的思想中有佛、老思想的色彩,追求恬淡自然,与钟嵘重强烈情感的主张不同。 此外,钟嵘的“滋味”与司空图的“韵味”也有所区别。钟嵘的“滋味”强调“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意思是要形象鲜明而抒情委婉动人,

6、要求描写深刻细致,来抒发动人的情感。还指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知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其中“风力”是指“建安风力”,钟嵘十分推崇建安时期的刚健,情感慷慨,反映社会动乱表现伟大的理想的诗歌风格,即要求诗歌有深厚的情感内容,充实诗歌的内涵。“润之以丹彩”则要求诗歌追求形式美,加以润色。即重视诗歌的形象描写,情感内容与形式美结合才能达到有“滋味”。其中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即综合运用兴、比、赋的手法,配合“风力”与“丹彩”来达到其“滋味”的审美效果。但司空图的“韵味”则强调是的“味外味”。而追求“醇美之味”,即艺术美,认为把素材经过艺术加工材能达到“醇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

7、又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诗歌有描写的具体形象,又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让人体味到“韵外之致”、“味外之味”。这种“味外之味”不同于钟嵘所情调的藏于诗中的形、情感和具体语言形式中的,而是隐匿在象外,寄托于诗歌语言的想象之中,耐人寻味。而且司空图在形象塑造上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虽然也有指出像钟嵘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那样,要有鲜明而具体的形象,如在目前,但所强调的“情”又是“远而不尽”的,即诗的描写要意蕴深远,可以引发无尽遐想的。 总之,钟嵘的“滋味说”与司空图的“韵味说”都是“诗味说”的重要理论,司空图继承和发展了钟嵘的学说,其“味”的内涵以及审美趣味各有侧重,都为中国古代文论开辟 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