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455406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教学要关注表达技巧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熊建峰叶圣陶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教阅读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专门的写作指导。”王尚文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的表达秘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必须关注表达技巧,破译表达秘妙,体悟言语规律,在言语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表达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通向表达迷宫的金钥匙,以便更好地“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获得更快更好地发展。一、关注表达技巧的基本内涵阅读教学要聚焦“言语形式”,关注表达秘妙,体悟遣词造句、谋篇

2、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以及文体特征,紧扣“表达秘妙”探究教学,才能真正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表达秘妙的基本内涵何在?1关注精妙的字词。一个精妙的字词,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或巧埋伏笔,或精巧生动,如飞来神笔,化平淡为神奇,耐人寻味。阅读教学对待那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等,要有“较真”之功,有“纠缠”之术,用心品析字词的精妙所在,想象作者脑中景,感悟心中情,透视胸中境,体会笔中意,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深刻的思想,还原作者的思维过程,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猫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

3、痒。”这个“蹭”字值得推敲:“蹭”的本义是“摩擦”,但课文中的“蹭”是一种轻轻地“摩擦”,温柔地“摩擦”。猫“蹭”主人的腿,就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娇,说明猫和老舍的关系特别好。“蹭”出了顽皮,“蹭”出了乖巧,“蹭”出了活泼,“蹭”出了友谊。透过“蹭”字,不仅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且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2关注精美的句段。精美的句段往往是课文言语形式上的亮点,这是阅读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句段之所以精美,或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鲜明特点,或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或采用了议论抒情手法,揭示了人生

4、的哲理。比如桥中写道:“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个语段刻画了老汉的言行,巧用了比喻手法,生动传神,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足见老汉很凶,他严厉训斥违纪的小伙子。一个“揪”字表现出当时老汉心情之愤怒,力量之大,速度之快;一个“吼”字,表现出对小伙子的十分不满。教学时抓住精彩句段,品出丰富的意蕴,悟出巧妙的表达。3关注巧妙的谋篇。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或讲究前后呼应,或巧设悬念,或构思新奇,或结构严谨。精巧的谋篇布局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最具语文性的内容之一,阅读教学必须高度关注。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其谋篇布局

5、别具一格:一是倒叙开头,由果溯因“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二是空行标段,层次分明四件事情各自成段,以空行标明,一目了然;三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巧用首尾、对比、互补等多种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四是结尾总结,突出中心结尾解答了开头的疑问,揭示了人物特点,点明了中心。教学时必须紧扣谋篇布局的特点,引导学生细细揣摩、学习和借鉴,让学生收获语文体验,进行言语实践。4关注特殊的标点。郭沫若说过:“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可见,标点符号之重要。标点符号是一种情感载体,能参与情感表达。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课文中一些标点符号的

6、特殊妙用。比如桥一课有这句话“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细心品读这句话,把三个感叹号与前面的“沙哑”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尽管声音已经沙哑了,尽管身体已经很劳累了,还是用响亮、干脆、有力、快节奏的声音指挥大家。这声音就是老汉的威严、责任、人格的体现。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心品味标点符号的深层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5关注典型的人称。称呼是情感的传导器,饱含真情实感的独特称呼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引领学生品读、体悟,为学生开启一条走进文本的捷径。写作时选用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显得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

7、称便于面对面倾诉,拉近了距离,让人感到亲切;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更显真实、自由。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典型的人称运用,引导学生读出人称隐藏的信息,探寻作者的用意,感悟“这样写”的好处。比如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作者把“老桥”“山泉”“溪流”等山中的每一位成员都亲切地称为“你”,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之间亲密无间、和睦友好的关系。教学时抓住这一称呼,积极创设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分角色,放飞想象,真情对话,进而体验作者置身山中的自由、快乐、惬意,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6关注不同的文体。潘新和教授说:

8、“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因此,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结构、表达手法、语言等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教叙事文,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教写景文,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教诗歌,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比如凡卡是一篇小说,按写信的过程展开记叙:在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给爷爷写信;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悲惨的学徒生活,哀求爷爷带他回到乡下去,其中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在念他的信。其表达

9、别具一格:一是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映衬;二是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课文以写信的内容为主,凡卡向爷爷倾诉当学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调是“苦”;而插叙回忆的内容,主要讲在乡下生活的快乐,基调是“乐”。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形成对比,加上作者对凡卡写信环境、动作、神态的描写,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凡卡内心的“痛”。最后,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教学时关注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心品味独特的言语形式,以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二、锤炼表达技巧的教学策略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

10、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阅读教学的本位就是对言语形式和表达技巧加以感悟、品析、玩味,以及对言语形式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针对文本特点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品味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表达能力,获得人文精神的滋养。1在诵读中感悟。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在诵读中欣赏景物,感受整体美;在诵读中揣摩句子,揣摩语言美;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意境美;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塑造心灵

11、美。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最后一段时,先让学生诵读第二句话,然后去掉“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再让学生在诵读中比较、揣摩,从而领会“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刻画出了侵略者破坏圆明园时的疯狂、野蛮。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侵略者那种猖狂、野蛮的形象就荡然无存了。诵读时,对“凡是”“统统”“任意”等词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这样诵读以领略文字之妙、语言之美。2在比较中领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运用比较,可以领悟言语形式的最佳表达效果,感受语言蕴含的情感。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这句话:“母亲

12、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首先,聚焦“立刻”一词,让学生快速、不换气的朗读,体会“立刻”;其次,让学生找出“立刻”的近义词“马上、赶紧、迅速、立即”;然后,比较朗读两个句子,体会原句四个“立刻”给人的感受藏着母亲工作的“忙碌、枯燥、乏味”,藏着母亲的一片“深情”;最后,带着这种感受朗读句子。这样比较,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写文章要注意词语的锤炼,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词语的选用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3在想象中感受。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

13、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现象经常存在,所以阅读时要放飞想象,以感受事物的形象,体会言语形式的魅力。比如教学慈母情深的片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首先,读一读,说一说这组句子的表达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改一改(改成通常的说法),读一读,说一说,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你读出了什么不一样的感觉?然后,仔细品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个背?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背?转过身来,作者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张脸?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该拥有怎样的脸?作者又看到了母亲怎样的一双眼睛?母亲啊,你曾经挺直的背哪

14、里去了?你曾经光洁的面容哪里去了?你曾经水灵灵的眼睛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形式”这组句子主语后置,形成排比,如同电影里的一个个慢镜头,把母亲的疲惫、辛劳、衰老,放大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作者的愧疚凝聚在字里行间。教学时必须紧扣言语形式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生发补充,揣摩探究,层层剥笋,可以深入体察“言语形式”背后深刻的意蕴和浓烈的情味。4在联系中品味。解读文本,品味语言,要联系生活实践或人生经验。阅读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要“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茅盾语),进而理解语言文字的要义,晓悟情趣,诱发语感,让学生将语言

15、形象升华为自我的、独特的体验。比如教学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这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首先读句子,说意思: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条。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就要寻找另一条道路。然后,让学生举例来说明:有一次,碰到一道数学难题,我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没有成功,只好置之不理,暂时放弃了。晚上,我请教了隔壁的大哥哥,他三言两语一点拨,我豁然开朗。这说明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题的办法不止一个,自己的实力不行时可以向他人请教。这样联系生活来品味语言,学生对文本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就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5在讨论中揣摩。讨论,旨在集众生的智慧,寻找破解言语密码的办法。讨论时学生认真思考,悉心揣

16、摩,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可以破解言语密码,洞悉言语的妙处与言语背后的深意。比如教学凡卡的结尾时,可以设问讨论:(1)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好处?凡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2)结合凡卡的梦境和爷爷的处境,讨论凡卡的命运可能会出现哪几种结局?这样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表达的特色与丰富的蕴含。课文以梦境结束全文,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情。梦境的美好,衬托出现实的残酷,梦想注定会破灭。这种创作功力正是作者契诃夫作为一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超越一般作家的地方。6在写话中内化。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阅读教学应努力营造一种调动学生知识积累,运用言语形式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言语形式,让学生动笔仿写、扩写、补写、续写,从而不断积累、丰富语言,达到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境地。比如于永正老师教白杨时,抓住描写白杨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