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14463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隋唐长安城之皇城及历代演变稍有历史知识者均知隋唐长安城由三部分组成: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罗城)。关于宫城和外郭城在之前博文中已略作介绍,现在想详细说说皇城,为什么要详细的说呢?因为这部分城墙历经1400余年,经唐末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大部分尚存,也为研究西安城墙变迁、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标本。第一部分:唐皇城简介唐皇城平面略图皇城位于太极宫之南,以横街与太极宫相隔,又名“子城”。其东西长度等同太极宫东西长度为2820.3米,南北长度1843.6米。依西安现代地理位置讲,其西墙位于今西安西城墙一线,北起玉祥门南100米处,南至今城墙西南城角,从北向南开有安福、顺义二门,其中顺义门

2、门址在今西安城墙西门处、安福门门址在今西安城墙玉祥门南200米处。南墙西起今西安城墙西南城角,沿今城墙向东至今开通巷南口以东30米处,从西向东开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三门门址基本在今西安城墙含光、朱雀、南门处。其中朱雀门为皇城正门,门内至太极宫正门承天门,为承天门大街;门外至外郭城正门明德门,为朱雀门大街,亦为整个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西墙南起今开通巷南口东30米处城墙,向北穿过东大街、新城广场,再沿尚存的明藩王府东墙,至今省政府东北部,从南向北开有景风、延喜二门,景风门门址在今东大街炭市街口附近,延喜门门址在省政府东北。皇城没有单独再修建北墙,而是和太极宫共用一墙,太极宫之南墙既皇城北墙,在

3、今西五台云居寺、莲湖公园承天阁、明藩王府北墙一线。皇城城墙高10.3米,墙基宽18米,为夯土板筑,只在城墙拐角和门址两侧有砌砖保护。皇城作为隋唐帝国的中央办公机构,不居民众,只设中央军政机构和宗庙社稷。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左宗庙,右社稷,百僚廨署列于其间。凡省六、寺九、台一、监四、卫十八。东宫官署凡府一、坊三、寺三、率府十”。官署具体分布可参考上图。现走在西大街上,时可见所立标牌,以明现今地为隋唐时何官署所在。皇城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体现,帝国的最高权力中枢皇帝能有效的严密的监控国家机构的工作情况,同时国家机构的工作又能不受普通民众的影响,在皇权和民众间有效的形成了一个缓冲地带,应该是宫

4、城的一个附庸。第二部分:含光门隋唐皇城墙遗址含光门复原模型唐末昭宗被裹挟迁都洛阳,天佑元年(904年)匡国节度使韩建“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建成以皇城为基础的新长安城,史称“新城”。在建筑时封闭含光门的西、中两门道,仅留东门道。元代含光门被全部封闭。明代新修长安城,含光门又被全部封闭而包裹在新筑城墙内,从此含光门深藏不露。20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上西半部一段老城墙倒塌,形成一个豁口,成为市民来往的通道,50年代后,西安修沥青马路,这里成为出入城的南北通道。含光门遗址的中、西门道之间的隔墙,及两端门墩又被破坏了,但门址底部仍然保存了下来。1983年4月,在大规模的城墙整修中,含光门遗址被

5、发现。正因此,含光门遗址才得以较完整的保存,成为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好的隋唐长安城城墙遗址。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含光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先后发现了三门洞遗址、门洞石门栏遗物和门柱遗迹。门址长37.4米、宽19.6米,东部保存最高处8.2米,三个门道的尺寸清晰,门道砌砖上都抹有白灰墙皮。东、西两门道的宽度分均5.3米,中间门道宽度为5.5米,进深长度19.6米。中门道作为权贵门道,利用率低,所以几乎没有维修过,基本上保留着大唐初期砌门的材料与形制,大气精致;东、西门道多次维修,基本上保留着晚唐时期粗糙的砖砌形制。东门道还揭示出宋时所维修的门道,其路面比唐路面高出80多厘米

6、,至今路面上的铺石完好保留。每个门道中部的石质门槛还存留着。门道过梁和门楼的柱础等都完好保留着。考古发现证明,含光门内两侧都有砌砖,有过梁式门道,门上有门楼。含光门内还有能登上门楼的马道,在门西侧,紧贴城墙。含光门遗址。从照片左上角依次为东门道、中门道和西门道含光门东门道。高出的为宋代地面。2004年初,含光门段道路施工时,位于门道遗址西侧约85米,夹包于现今城墙里的隋唐皇城城墙断面全部暴露。这一段面,形状为上小下大的梯形,外侧高13米,内侧高12米,底部宽20.5米,顶宽14.8米。考古人员从其结构、土质、土色进行了划分,将这一段面从早到晚分为五个层次,即隋唐期(公元581907)、唐末五代

7、期(公元907960)、宋元期(公元9601368)、明清期(公元13681911)和近现代期。 1400多年的历史在“城墙断面”上得到了全方位展示。城墙段截面遗址含光门城墙1400余年修建历史示意图考古人员清理城墙断面遗址过程中,在城墙底部西侧发现了一处隐藏着的砖构建筑,亦即“过水涵洞”。涵洞全高接近3米,长10.8米,位于含光门遗址中心西侧73.7米处。涵洞南端加装有铁栅栏,防止有人从此潜入皇城涵洞北端加装铁栅栏的石条第三部分:皇城的历代演变(一)、唐末及五代时期的“新城”天佑元年(904年),身兼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的强藩朱全忠,将昭宗强行裹挟至洛阳,唐帝国的国都随之东迁。朱

8、全忠为使东迁之事没有反悔的余地,下令彻底废毁长安城。将长安城中宫殿、衙署全部拆毁,然后将砖木等建筑材料由渭河东运洛阳,并将居民按户籍整体迁移。至此昔日繁花如锦的长安城,成为一片废墟。长安城失去国都的地位后,在原京兆府该置佑国军,以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根据当时是实际情况放弃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和太极宫宫城,以皇城为基础建立“新城”。北墙使用太极宫南墙,关闭原有永春、重明、广运、长乐、永安诸门,保留原承天门并也改称玄武门;东墙封闭偏北的延喜门,保留居中的景风门;南墙封闭居中的朱雀门,保留其两侧的含光、安上两门;西墙封闭偏北的安福门,保留居中的顺义门。并将原本的五门道或三门道均改为一门道。因改造后的

9、“新城”面积急剧减少,原来长安、咸宁二县均被隔在城外,故在东西两门外各建一小城,作为两县县衙所在,并起到拱卫“新城”的作用。改造后的“新城”城区面积仅为5.4平方公里,为原长安城的十六分之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逼哀帝禅让,自即帝位,改名朱晃,是为后梁太祖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都开封,唐亡,五代起。后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立国号宋,后周亡,五代止。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长安“新城”除了朝代更迭、名称改变外,整个城区、城墙没有变化。如梁开平元年(907年)改府曰大安,二年改军曰永平;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为西京府,曰京兆;晋天福元年(935年)改军曰晋

10、昌唐末、五代长安“新城”平面略图(二)、北宋、金时期的京兆府城北宋置京兆府,初隶于关西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隶于陕西路,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永兴军路,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大都督府,四年(1110年)又复为京兆府,辖区约今西安市(不含周至县)及北到泾阳县、西至兴平县、南至镇安县。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北宋同西夏的百年战争随之爆发,双方分别于1040年、1041年和1042年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三次大规模的战役,都以宋军失败而告终,史称“镇戎三败”。随着

11、战争的进行双方都深感长安的重要性,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为防止西夏侵入关中,对长安城城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葺和架构。这次工程只是在城墙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加固,并没用改变城区的大小。金于1130年占据长安,沿置京兆府,辖区较北宋京兆府增加今周至县东部。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京兆府属之。金灭北宋后,在西北又形成了同西夏的对峙,在同西夏对峙的同时,长安城也成为金军南下攻宋的据点。北宋、金时期的京兆府城虽是沿用五代时期的“新城”,可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商业的发展,整个城区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在原有几条同城门相对的大街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草场街、水池街、衙后街、北城

12、巷、南城巷等这些较小一级的街道,从而将城区又重新划分为若干规整的坊间。第二,随着人口的增加,宗教活动开展频繁,城中寺、观、庙、院较多,其分布情况可参考下表。第三、隋唐长安城所引龙首、永安、清明三渠在唐末相续干涸,而京兆府城自隋初建至此已400多年,地下水日益咸卤苦涩,故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修复龙首渠,引浐水于秦岭北坡,有效的解决了城区用水的问题。北宋、金时期京兆府城平面略图(三)、元时的奉元路城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统一北方,蒙哥汗封其三弟忽必烈为“秦王”,开府于京兆府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初置陕西四川行中书省,辖今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四川等地,治京兆府,于

13、是长安城便成为当时西北、西南的政治中心。至元九年(1272年)忽必烈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于京兆府城置王相府,京兆府隶于王相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自至元九年(1272年)安西王忙哥刺受封,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忙哥刺之子阿难答被废黜的35年间,安西王就是西北、西南的最高统治者,凌驾于行省之上,而这个权力中心依旧是京兆长安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辖区约今东至韩城商南县一线,西至永寿眉县一线,北至铜川市,南至镇安县,府城改名奉元城。这期间奉元城发生了以下变化。第一、作为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整个城区呈现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各类

14、建筑、机构和场所在城区内大量出现,通过上图我们不难看出奉元城的繁荣。虽然这种繁荣远远比不上大唐,可这种繁荣已经让来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叹为观止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有对奉元城的详细描写。第二、封闭了含光门,使这段记录了皇城1400余年历史的城墙得以保护。另外受西亚建筑风格的影响,将城墙四角改建为向外凸出的圆形,上建敌楼,今西安城墙西南城角就是那次改造的遗存。第三、于至元十年在奉元城的东北修建了安西王府。自唐末五代以来,万年、长安两县县城分布在长安城两侧,与大城构成“子母互卫”形制,既能在军事防御上与长安城相互呼应,又使两县能各有驻防城池,彼此拥有独立城市辖区。至元代,安西王府

15、城建成后,形成了“一大三小”的新格局,其间相互呼应、共同防御的军事功能较宋金时期大为增强。王府遗址位于今东元路中储西安分公司库区内,针对安西王府,另文详细介绍。(四)明清时期的西安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明朝大将徐达攻占长安,明朝政府旋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隶于陕西行中书省(后改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辖境东至潼关、西至武功、北至铜川、南至镇安,约今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不含宜君县)和渭南、商洛地区辖地。明初定天下,元虽退出中原,可残余势力依然不可小窥。盘踞在西北的扩廓贴木儿集团仍拥众数十万,对关中虎视眈眈,曾和张良臣联手,侵略兰州、陉洲,直至凤翔,加之小股元军的袭扰,建造

16、一座坚固城池的要求日趋迫切。于是,分别在洪武四年(1371年)和洪武七年(1374年)在奉元城的基础上向东外扩1435米、向北外扩864米扩建新城(下图虚线部分即为奉元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修好的西安城墙,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1米,北墙长3241米,周长13.75公里,形制是一个长方形,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西北城角依奉元城构造为圆形,其余三城角为方形。城门有四:东曰长乐,西曰安定,南曰永宁,北曰安远。每门由瓮城和月城组成,上建城楼,由外至内分别为闸楼、箭楼、正楼。城墙外有护城河环卫,城门设有吊桥,是进出城区的唯一通道。整个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座马面(也叫墩楼)。每个马面宽20米,从城墙向外伸出12米,高低、结构和城墙相同。西安城共有马面98座,垛口 59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