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44301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至八单元,导学案(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沂南三小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学科“先学后导,自主发展”导学案设计课 题观潮(第一课时)课 型精读主备人李兴香学习目标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3、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4、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习重点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学习难点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导 学 过 程个性备课一、 导入新课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3、出示课题,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读学习目标)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1、先学。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又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圈、画、查、注、结合上文或工具书理解。做到

3、正确、流利有感情 的朗读课文。 (小组内互相学习,教师巡视指导)2、 后教。 (1)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出示词语):屹立、若隐若现、昂首挺胸、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人声鼎沸、横贯江面、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依旧、薄雾、笼罩、蒙蒙、称为 (每一组找一位同学进行轮读比赛) 重点提醒学生“风号浪吼”的“号”读二声,“笼罩”的“笼”读三声。 (2)、学生汇报对词语的理解。 指名提出不明白的词语,学生自由解答。(如有学生都不会惑解答错误,教师再做解答。 (3)读书展示,小组合作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小组进行读书评价。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1、 先学。出示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

4、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2)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2 、后教。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五、课堂检测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划“”。笼罩(lng lng)薄雾(b bo)余波(b p)风号浪吼(ho ho)2、填空:鼎查()部,再查()画,第六笔是_“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屹立”的意思是_六. 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潮来了,只

5、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 导入新课1、 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出示课题,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三,自主、合作、探究: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词吗? 2、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最好听。 3、读了课文,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 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

6、说。 3、 课文2-5 段分别写了钱塘江潮哪些时段的景象?四,1、我会给多音字组词 蒙: m ng ( )薄:b ( )号:ho ( m ng ( ) b o ( ) ho ( ) m ng ( ) b ( )2、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A、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 B、形容隐隐约约,不大清楚。 ( ) C、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用来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 D、变成原来的样子。 ( )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潮来之时,只 见,浪潮越来越近 ;那声音 。潮过之后,江面上。看看堤下,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我们为之,为 之。教后反思通过学生的读来读

7、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沂南三小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学科“先学后导,自主发展”导学案设计课 题第二课时课 型精读主备人李兴香学习目标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

8、来写文章。3、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4、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学习重点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学习难点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导 学 过 程个性备课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回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3、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自己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4、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三、学习方法指导1、

9、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四、学习成果展示 1、 谁愿意把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指名读感受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10、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

11、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2、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五、课堂检测1、写近义词。霎时()昂首()颤动()2、比较词语填空(1)奔腾沸腾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了。霎时,潮头()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2)恢复重复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平静。(3)观赏欣赏妈妈站在花坛边,()着盛开的牡丹。我们到音乐厅()音乐。(4)期待等待党和人民()我们快快长大。地下资源()我们去开发。一, 导入新课。二, 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3、4 自然段。 2、课文评价说钱塘江

12、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 大潮是奇观的句子三,合作交流: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 读一读。 4、 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四,课堂练习:1、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 ),( )。 再近些,只见( ),形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 色战马齐头并进,( )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 震得颤动起来。 A、按原文填空。 B、造句。 犹如: C、这段话从( )和( )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 如闻其声,如见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