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432376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沈政、林庶芝)汇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复习重点(申洪)一、 生理心理概述1、生理心理学的定义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生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脑机制)的一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学科。2、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的区别 生理心理学以心-身关系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命题,借助于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 法和技术,试图阐明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脑在整体形态,细胞和分子等各个水 平上的运动和变化规律。心理生理学:以人类被试为实验对象,在无损伤的条件下测定一些生理功能参数,主要研究 脑在整体水平上人心理活动的脑机制。二、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1、脑损伤法:不可逆性损伤(横断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 可逆性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法、神

2、经化学损伤)2、脑刺激法:电刺激法、经颅磁刺激、化学刺激法3、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定义:外加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在给予刺激或撤消刺激时, (通过平均叠加技术)从头颅表面记录的大脑的电位变化。ERP 的特性:两个恒定:潜伏期、波形。4、(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平均诱发电位(AEP)多次进行重复刺激,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 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得到的与刺激相关的电位 事件相关电位受到心理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 AEP5、(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AEP的成分刺激10毫秒之内出现的5个波为早成分;10 50毫秒之间的5个波 称

3、为中成分; 50500 毫秒之间的一组波为晚成分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的分类(分为结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技术) 和功能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正电子放射层扫描技术PET),(每种成 像技术有两个具体的技术,要掌握他们具体的内容。)三、 感觉过程(一)、视觉过程1、眼的主要结构 眼球壁:纤维膜(角膜、巩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 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房水 视神经2、视网膜的信息传递3、眼内折光装置及其反射活动瞳孔反射:强光瞳孔缩小 暗光瞳孔变大 瞳孔皮肤发射:身体任一部位的皮肤疼痛感,引起瞳孔扩大。 以上两种,对于个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眼的调节:晶状

4、体调节(主要)、瞳孔调节和眼球会聚。4、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网膜内有感光细胞层,人类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感光细胞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 胞两种。物像落在视网膜上首先引起光化学反应,这些感光物质在暗处呈紫红色,受到光 照时则迅速退色而转变为白色。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称为视紫红质,它由视蛋白 和视黄醛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 A 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 视蛋白和视黄醛,与此同时,可看到视杆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再引起其他视网 膜细胞的活动。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人在暗处视物时,实际上既有视紫 红质的分解,又有它的合成。光线愈暗,合成过程愈超过分解过

5、程,这是人在暗 处能不断看到物质的基础。相反,在强光作用下,视紫红质分解增强,合成减少, 视网膜中视紫红质大为减少,因而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故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 与黄昏暗视觉有关。视紫红质在分解和再合成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将被消耗, 主要靠血液中的维生素 A 补充。如维生素 A 缺乏,则将影响人在暗处的视力称为 夜盲症。视锥细胞也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称为视紫蓝质。根据多种动物视锥细胞感光色 素的研究,认为它们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物。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和蓝的光线特别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或相应的感光 色素,称为视觉的三原色学说。由于红、绿、蓝三种色光作适当混合可以引起光 谱上任何颜色

6、的感觉,因此认为视锥细胞与色觉有关。色盲可能由于缺乏相应的 视锥细胞所致。三种视锥细胞感光的三种感光色素都由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其 中视黄醛基本相同,而三者的视蛋白则存在着微小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它们感 光特性不同的原因。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接受光量子后,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漂白),视紫红质的分解使视杆 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是超级化型电位。 光生物物理学反应(视杆细胞感受器电位的产生):A.静息电位:-30mV外段膜有一定数量的化学(cGMP)门控 Na+ 通道开放 :一定Na

7、+内流(暗电流)去极化状态B光作用时,视紫红质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化学(cGMP)门控Na+通道关闭,Na+内流-超极化感受器电位-终足释放递质-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5、视觉感受野:指视网膜(视野)上的一个区域,照明该区域时则影响某一视觉 神经元的电活动,这一视网膜区域就是该神经元的感受野。6、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编码(编码明暗(关于开闭反应的全部内容)、编码颜色 (三原色、对立色、理论的内容)神经节细胞(ganglion cell, GC):同心圆式感受野一般是由中心区和周边区所组成的同心圆结构,在功能上是相互 拮抗的。开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率升高; 闭反应:给光时,神经节细胞发放频

8、率降低。撤去光刺激引起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 敏感刺激:光点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同心圆式开中心细胞(on-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 激引起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闭中心细胞(off-中心细胞):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 激引起闭反应,周边区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7、颜色视觉理论三原色学说:19世纪初,Young和Holmholtz依据物理学上三原色混合理论提出了视觉三原色 学说:假设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特别敏感的 3 种视锥细胞或 3 种感光色素;当这3种视锥细胞受到不同色光刺激时,各自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兴 奋,这

9、样的信息传入视中枢,经整合后便产生各种色觉。三原色学说可以较好地解 释色盲和色弱的发病机制。 对立色理论: Ewald Hering 假设存在着六种独立的原色(红、黄、绿、蓝、白、黑),耦合为三对拮抗机制, 即红-绿、黄-蓝以及黑-白视素。人们对颜色的感知是一对相反的过程:白对黑, 红对绿,黄对蓝。颜色信息并不是以红、绿或蓝等专门通路向中枢传递,而是以成对拮抗的编码形 式传递的。除了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视神经节细胞或视中枢能形成“红或绿”、 “蓝或黄”和“白和黑”等拮抗性编码。人的视网膜上共有两种颜色敏感性节细胞:红绿细胞与黄蓝细胞。红绿节 细胞能被红光激活而被绿光抑制,或者相反。黄蓝节细胞则被

10、黄光兴奋而被蓝 光抑制,或者相反。即在不同光照下产生性质相反的反应。因此,在视网膜节细胞水平,三色编码系统被对立色系统取代。8、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调节和分流处理:(一共有六层细胞.。第 2、3、5 层:接受来自同侧眼颞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第1、4、6层:接受来自对侧眼鼻 侧视网膜的纤维投射)9、视网膜神经元的分类:(简单、复杂、超复杂细胞的特点及功能)(1)简单细胞(simple cell)感受野呈长条形,分为给光区(开区)和撤光区(闭区)。它的最佳刺激是线条, 具有最佳朝向的线条(与给光区朝向相同)能诱发最强的反应。线条的位置和方 向稍有改变,反应即被抑制,简单细胞的功能是检测线条在感受

11、野中的位置和方 向。(2)复杂细胞(complex cell)感受野比较大呈长方形,但无明显的给光(开区)和撤光区域(闭区),一般用 运动的线条刺激来研究,是线条运动方向的检测器,它只对线条在感受野内的朝 向敏感,而对位置不敏感。复杂细胞所编码的是关于刺激朝向而非刺激位置的信 息,即只有方向信息,没有位置信息。(3)有端点的复杂细胞(超复杂细胞)这类细胞的感受野由兴奋区和一端(或两端)的抑制区构成。因此,这类细 胞的一端或两端具有明显的终端抑制。即光带的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效 应。因此要求刺激有特定长度。通常这些细胞探测的是线条的终点位置或边缘。总之,简单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条形,主要检测线条

12、在视野中的方向和位置; 复杂形和超复杂型细胞的感受野呈长方形,主要与线条的方位、运动和边角有关。10、视皮层功能柱:(功能柱的定义、可分为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定义: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视觉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层表面 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 的基本功能单位。 眼优势柱:左眼优势柱与右眼优势柱各自为0.5mm宽,左右相间规则排列。 每个柱内的细胞只对一侧眼的视觉刺激发生最佳反应。 方位柱:存在于初级及次级视皮层中,他们对视觉刺激在感受野中出现的方 位的特征进行提取。 颜色柱:小,只有 0.1-0.15mm 宽,同一柱内所有的细胞具有相

13、同的光谱特 性(颜色选择性),颜色柱由于其体积小,可插在方位柱与眼优势柱之间。 但是颜色特异性的变化与方位变化是互不相关的,说明颜色柱与方位柱是两 套独立的柱系统。空间频率柱理论:视觉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 不同,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空间频率的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 空间频率柱。6、超柱的定义、特性(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类(与功能柱相同) 由感受野相同的各种特征功能柱组合而成,能独立完成包括形状、颜色、 运动、方位等的初步感知功能。在超柱范围内,包括有整套分析图形方位,空间频率和颜色等基本视觉特征 的分类神经元,它们对一个共同的视网膜区域内的

14、图像的各个基本视觉特征进行 平行的分析处理,它是视皮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二)、听觉过程1、耳的主要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耳蜗、前 庭、半规管)2、声音刺激的物理参数和心理物理学参数:声波:物理参数:频率(Hz,次/秒)、波幅(牛顿/米2)/声压(dB)复合声的频谱心理声学参数:响度(音强):不同声压水平所产生的主观感觉差异 音高:人耳所能分辨的不同频率波 音色:某一复合声的频谱3、音高的神经编码: 内耳音高编码问题的两种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和频率编码。对低频声刺激以频率 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在听觉通路和听觉中枢中,音高的

15、编码方式为细胞分工编码。各个神经元有自己 最敏感的反应频率,在此频率上给出单位发放所需的音强最低。4、听觉理论:(听觉共振学说、行波学说、频率理论这三大学说的具体内容) 黑尔姆霍兹的听觉共振学说某一频率的声波传来,只引起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基底膜振动,因此, 基底膜振动为局部的分离振动。高频声波蜗底低频声波蜗顶 行波学说:贝克西声音传到内耳淋巴液后,引起基底膜振动,并以行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前传 播。基底膜最大振幅部位决定音调高低:高频声波位于蜗底,低频声波位于蜗顶。行波的特点:振动从底部向顶部传布时振幅逐渐增加而速度逐渐变慢,当达 到基底膜某一部位时即其谐振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的地方振幅最大,离开该处后 迅速变小,再稍远完全停止。 频率理论: 根据声音的频率,听神经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来传递声音频率信息。低频声波(400Hz):听神经按声音的频率发放冲动。中、高频声波(4005000Hz):排放理论,同时激活许多神经元的单位发放, 叠加在一起,形成与高频声波相同的发放频率。音高的神经编码包括:一是地点编码:共振学说、行波学说 二是频率编码:频率理论4、音强的神经编码 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5、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原则:(锁相时差编码、强度差编码) 锁相时差编码: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