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412569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232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32页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32页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32页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32页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毕业设计-蝎子养殖技术(2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农书屋 第一章 绪 论一、蝎的种类与分布蝎子属节肢动物门、有气管亚门、蛛形网蝎目。全世界的蝎子分6个科,70个属,有1 000余种。在1 000余种蝎中,钳蝎科约占40,其余5科约占60%。具有医学意义的近50种,它们几乎都属钳蝎科,因此关于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钳蝎科。在文献中往往把钳蝎科的蝎简称为钳蝎)。 蝎子是我国重要的药用动物。过去有人说:“蝎子南不过长江、北不过沈阳”。实际上,江南个别地区及沈阳以北的铁岭、开原一带也有过蝎子,但数量较少。近10年来的调查发现,蝎子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有向南推移的趋势,辽宁省盖县以北的地区几乎没有蝎子了;同时,东亚钳蝎在中国分布的数量也逐年减少,其原因有以下

2、几点:第一,蝎子在地球上出现的较早。古蝎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就已经出现,现代蝎可谓是活化石了。从几年来调查发现,东亚钳蝎的种群结构中,成蝎多,幼蝎少,种群不旺盛。第二,随着医药界的发展,对中药全蝎的需要量增加,收购价格大大提高,捕蝎量增大了,致使蝎子种群的生长、繁殖受到干扰,数量下降。第三,蝎子生存的自然条件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在有蝎子分布的山丘上栽树、施用化肥和农药、修建梯田、崩山采石、乱伐树木、开山修路等,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了蝎子的繁衍。二、我国主要蝎种及其分布 我国的蝎种约有15种,分布最广的是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湖北、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人工

3、养蝎的意义蝎子浑身是宝,既可入药,亦可食用,成为餐桌上的佳肴。近年来,用蝎子制作的药酒、保健饮料等,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一)药用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据诗经等古籍的记载,我 国人民早在2 000多年前就将蝎子作为防治疾病的药物使用;宋朝开宝本草开始使用“蝎子”的名称;明朝本草纲目将其列在虫部之中,对蝎子的形态、用途、炮制方法及蜇伤防治等,均作了详尽的阐述。 全蝎是我国的名贵中药,性平,昧甘辛,有毒。全蝎人药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科学测定:全蝎的有效成分是蝎毒,主治惊痫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淋巴结核、疮疡肿痛等。近年来,医药临床应用表明,

4、蝎毒对脑炎、骨髓炎、麻风病、大骨节病的疗效十分显著。目前,以全蝎为主要成分配伍的汤剂达百余种,配成的中成药有60多种,如中国药典方“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牵正散”、“止痉散”、“人参再造丸”、“镇痛散”、“中风回春丸”等。研究证明,蝎毒的有效成分对癫痫和三叉神经痛有特殊疗效,对各种肿瘤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蝎毒中的毒蛋白不仅含量高,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对性病、癌症等疑难病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世界上使用中药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主要从我国进口药用全蝎。(二)食用 蝎子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作为滋补品食用。蝎子食用,一是菜肴,二是保健滋补食

5、品。蝎子味道鲜美,可做出多种色泽鲜艳的美味佳肴,成为盛大宴席上的一道风景菜。如油炸全蝎、蝎子滋补汤、蝎酒、凤戏全蝎、钳蝎荷叶鸡、钳蝎竹板鱼等等。以蝎子为原料制作的食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作为药膳,具有良好的滋补和保健作用。随着蝎子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饮食口味的改变,蝎子食品正在逐渐兴起。(三)开发利用 随着养蝎业的蓬勃发展和科研部门对蝎子研究的日渐深入,以蝎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相继开发问世,如“蝎精口服液”、“蝎粉”、“蝎精胶囊”、“中华蝎补膏”、“蝎酒”等等。以蝎子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工艺品生动、新颖、奇特,颇受现代人的喜爱。国内有人将其用塑料包装制成观赏品。在美国也有人

6、将其制成圣诞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随着人们对蝎子作为名贵药材、滋补食品等功效认识的提高,全蝎需求量不断增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蝎供应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20%,仅仅依靠人工捕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四、人工养蝎的前景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蝎子的年需求量为5 000吨左右,但产量只有400吨左右,我国有100吨左右,占世界的14,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野生蝎子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人工养蝎业。 (一)全蝎供需矛盾的原因 目前,可提供的自然蝎源十分有限,导致供需矛盾越来越突 出。主要原因:第一,蝎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据记载追溯到425亿年以前的志留纪。

7、4亿年前的蝎是水生的,陆生的种类出现在32405亿年前的石炭纪。作为一种孓遗动物,本身已处在灭绝的过程中。第二,由于东亚全蝎近年来价格大幅度升涨,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去捕捉野生蝎子。人工大量捕捉幼蝎,使蝎源日趋减少。第三,地球气候的反常变化,使野生蝎遭受灾害。如早春出现意外的寒潮侵袭、秋季的霜冻会影响蝎的消化功能和入蛰前的营养积存;冬季到来之前,野生蝎难以找到适宜的休眠场所,休眠后会被冻死或风干。 第四,开山造田,采矿修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蝎的生态环境。大量使用农药,使一部分蝎中毒而死亡。以青全蝎的集中产地青州市为例,20世纪50年代全蝎年收购量为2 000公斤,1956年最高达到2 796公斤,

8、之后逐年减少。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收购量已下降至6001 000公斤,1985年仅收购了453公斤,目前仍是减少趋势。如果这种情况长此下去,不但无法保证人们药用和食用蝎的需求,蝎源也会处于灭绝的危险。 (二)人工养蝎的有利条件 为弥补自然蝎源的不足,适应人们药用和食用的需求,人工养蝎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先行者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人工养蝎具有许多便利条件。主要是: 投资可大可小,见效快;占地面积小,劳动强度小,城乡男女老幼均可养殖;养殖技术不复杂;家庭人工养蝎国家规定长期免征税收;蝎子排粪量小,无臭味,不污染环境;蝎子生命力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繁殖速度快,产仔率

9、高;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三)人工养蝎的经济效益高 人工养蝎还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由于蝎子繁殖较快,每年1次,每次有2050条,所以蝎子的出售率可逐年增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假如每立方米空问投养400条,则到第二年就可以繁殖到l万多条,能制成千蝎约10公斤,国家收购价每公斤140200元,最少也可收入1 000多元。利用业余时间养蝎,一个人可以管理20立方米空间内的蝎子,年收入可达万元,如果作为种蝎出售,其收人就更可观了。 蝎的销售途径主要有:商品蝎可加工成药用全蝎;食用蝎可售给宾馆饭店;种蝎可出售给养蝎户;提取蝎毒,约500只活蝎提取l克蝎毒,1条健康蝎年可提取12

10、次。 , 人工养蝎不仅可以保障人民群众医疗用药的需求,还能使这一古老的物种得以延续,避免有4亿多年历史的蝎子灭绝。同时,由于蝎子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紧张,人工养蝎会成为一个比养猪、养鸡等其他养殖业更理想、更保险的家庭副业生产,可创造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章 蝎的形态特征一、蝎的外部形态 在1 000余种蝎子中,大小差别很大,小的蝎子体长仅23厘米;大的体长可达25厘米。在石炭纪地层中曾经发现过体长达36厘米的蝎子化石。 不论蝎子大小有多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基本形态和构造是相同的。 蝎子雌雄异体,体形似虾,有山虾之称。动物学上把蝎子的身体分成前体(头胸部)和后体(腹部)两部分,其中腹部又分为前腹

11、部(中体)及后腹部(后体)。由于前体部和中体部较宽,所以,有人将这两种分合起来称为躯干部,而将窄长的后体部称做尾部。这后一种分法较为通俗,但不甚科学,因为真正的尾内是不该有消化道的。后腹部最后一节为螫刺或尾刺器官。 成蝎一般体长46厘米(雌蝎约长52厘米,雄蝎约长4.8厘米),体宽1厘米左右(雌蝎体宽115厘米,雄蝎体宽0.7l厘米),体重约12克;躯年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呈灭褐色或紫褐色、红褐色,其余部分均为淡黄色。躯体分为三大部分: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头胸部与前腹部组成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也可称尾部。蝎子的后腹部细长超如尾巴状,整个外形像一个琵琶,所以又被称为

12、琵琶虫。蝎子全身表面是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一)头胸部 蝎子的头胸部又称前体,较短。头与胸相连,背面有坚硬的背甲,背甲前窄后宽,呈梯形,密布颗粒突起,并有数条纵脊,呈青黑色。整个头胸部由6节组成,分节不明显。在头胸部背面的中央部位有1对中眼,位于眼丘上。背甲的两个前侧角各有3个单眼排成一斜列,皆为感光器官。蝎子虽有中眼、侧眼,但视力很差,只能分辨出光线的强弱和黑暗,10厘米以外的东西基本看不见。头胸部前下有口器,类似蝗虫的咀嚼器。蝎子的头胸部由6节组成,故有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4对步足。螯肢亦称口钳,位于头胸部最前方;螯肢很短,由3节组成,可动指内有锯齿状突起,有助食作用,可将捕获物

13、撕裂、捣碎。触肢又称钳肢或肢须,位于螯肢之后,由6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由上钳指和下钳指组成,下钳指可以活动,钳肢上有一排交错的细齿,用来夹紧食物,是蝎子捕食昆虫的主要武器)。胸部两侧有4对步足,内连神经与肌肉,为行动器官。步足由7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附节,末端有2个钩爪,依靠钩爪附着于物体上。步足的第1对最短,约2厘米长,后面依次增长,第4对足最长,约3厘米。步足的基节相互密接,形成了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第1、2对步足的基节、螯肢及触肢的基节包围成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底部。弟3、4对步足的基节间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二)前腹部蝎的前腹部又称中体,较

14、宽,由7节组成。背板中部有3条纵脊。腹面在胸板后面有两片半圆形的生殖厣(生殖口盖 ),打开后,可见1个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器的后方有横孔,功能不详。生殖器是前腹部第1节的附属物,第2节的腹板呈短把状,两侧各连1个栉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的齿,一般雌蝎有1620个齿,雄蝎有1925个齿。栉板上有丰富的感觉器,行走时不断地摆动。交配时雄蝎以此寻找平整的石片,以便排出精荚黏附其上;雌蝎以此来探寻雄蝎排出精荚的位置,并对准生殖厣进行受精。第37节腹板较大,在两侧有侧模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以适应身体不同发育期的需要,以及母蝎在产前产后,其腹部可膨大或缩小。第36节腹面的左右各有1对气孔,叫书肺

15、孔,共有4对,分别与相应的书肺相通,是外界与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有呼吸作用。 蝎的后腹部又称末体或尾部。后腹部细长如尾状,橙黄色,由6节组成,能向上和左右卷曲,值不能向下弯曲,俗名叫“蝎子尾巴”。各节背面有中沟,背面至腹面还有多条齿脊。前4节有10条隆背线;第5节最长,颜色特别深,只有5条隆背线,末端下面正中央有一小孔,系肛门,从肛门排出白色黏液状粪便;第6节为毒钩(针),较前5节小,呈浅黄色,内有1对白色毒腺,末端有锐钩状毒针,毒针尖部两侧各有1个细小的小孔与毒腺相通,以此排出毒液。 (四)性特征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长、体宽不同 雄蝎体长445厘米,体宽071厘米;雌蝎体长56厘米,体宽115厘米。 2触肢的钳不同 雄蝎触肢的钳比较粗短,而雌蝎的则比较细长。 3触肢可动指的长度与掌节宽度的比例不同 雄蝎为2:1,雌蝎为25:l。4触肢可动指基部不同雄蝎该部位的内缘有明显隆起,雌蝎无明显隆起。5躯干宽度与后腹部宽度的比例不同雄蝎上述之比不到2,雌蝎的则超过25。6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则比较宽。7生殖厣软硬程度不同雄蝎的较硬,雌蝎的则比较软。8栉状器的齿数不同雄蝎一般为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