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1372715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社会组织自评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社会组织自评报告社会组织名称东莞市水利学会法人签字(盖章)东莞市水利学会在水务局领导下,在省水利学会和市科协的指导下,围绕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 决定,深入调查研究,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新要求,积极工作,开拓创新,为促进地方水务事 业发展作出了一定成绩。一、学会组织得到健全,学会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东莞市水利学会目前共有 379名会员,其中高级工程师 30人,工程师84人,全部建立个人档 案,实现会员管理规范化。考虑到学会会员人数众多、难以集中组织活动。同时为适应水务学术发 展多元化的态势,学会理事会提出提出了 “统一领导,分组活动”细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学 会的活力。即学会在理事会的统

2、一领导下,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立专业组,目前东莞市水利学会 共设立有8个专业组,分别为工程管理专业组、工程建设与机电专业组、水政水资源专业组、水利 勘测设计专业组、水利经济专业组、水利信息化专业组、供水专业组、排水及水污染治理专业组。各个专业组均选出组长、副组长和秘书,各专业组组长同时也是学会理事成员,有效保证了学会领 导机构与学组之间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学会充分发挥按专业分组开展活动的优势,组织各专业组 根据本专业实际开展学术交流、技术研讨,组织对外参观学习等活动,为会员提供更多机会的学术 交流平台,多年由各学组根据专业主题,自行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活跃了水利学会的气氛,增 强了水利学会的

3、凝聚力,也进一步壮大了组织。二、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东莞水利(务)建设一是在水务建设方面。市水利学会鼓励全体会员作为水务建设的先锋队,积极投身水利普查、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东引运河综合整治工程、石马河流域综合整治、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工程、 全市污水治理工程、东莞市内河涌整治等工程建设中,为东莞构建“遇灾不受灾”防洪排涝体系服 务。通过全市水利学会会员的参与,全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建设目前初具规模,东莞市水利学会的多 名会员得到了市人民政府的嘉奖,学会的社会影响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二是在水利信息化工作方面。市水利学会积极参与了三防指挥系统、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 系统、泵站信息化系统、流域信

4、息化联合调度、污水处理在线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完善 水利信息化机构配置、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为主管部门提出了具体建 议,为全市信息化的进一步建设奠定了基础。三、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水利学会积极举办科技下乡活动和科普集市活动。制作水利科普宣传栏,派发科普资料,向群 众宣传水利知识和介绍水利白蚁防治技术,先后组织会员深入我市基层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全方位 地开展了 “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四、举办各类技术交流、培训活动(一)承办“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论坛。2011年6月30日上午,由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莞市水务局、东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办,东莞科技馆

5、、东莞市水利学会、东莞科学家俱乐部承办 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创新论坛”在市科技博物馆顺利召开。该论坛邀请了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系主任陈晓宏教授、广东省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李戈明、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张强高级工程师、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石教智博士、深圳市节水办刘程飞科长等五位嘉宾,东莞市水利学会、环境 学会、供水协会和东莞市民共约100人参加了论坛。以访谈交流形式就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思路及“三条红线”管理实质、广东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措施实践和深圳市节水型社会建设 试点在管理创新上的尝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东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 与创新,并提出了促进东莞市节水型

6、社会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二)举办“东莞市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班”。2011年10月26日,由水利学会主办、广东省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我市2011年度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技术培训班在增城市顺利开班。该班邀请了省水利厅水保处、中水珠江规划设计研究院、珠委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对我 市各镇街(市政)农林水务局、水利管理所、局直属有关单位以及在我市登记备案的水土保持设计、 监理、监测、技术评估等单位领导和技术骨干共76人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各学员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条文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查和水 土保持监测等专业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预

7、期培训目的。(三)举办“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东莞供水安全对策”创新论坛。该论坛主题是: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东莞供水安全对策。论坛计划于2011年11月29日在长安镇举办,约有100多人参与。通过专题报告、专家访谈形式,针对我市城市发展与用水需求,水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思路与配置, 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水资源储备及应急机制等问题,探讨解决供水安全保障的出路和措施。同 时,该论坛的举办,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加深了对我市水问题的了解。通过举办 该论坛,广泛采集专家、社会公众意见,研究我市供水安全对策,指导相应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四)举办“东莞水务大改革大发展对策研讨”学术沙龙。该沙龙1

8、1划于2011年12月20日在市科技博物馆举行,参加人员有200多人。论坛邀请国内多名著名学者专家,包括: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圭白院士,清华大学张晓健教授、傅涛博士,中山大学陈晓宏教授, 河海大学张行南教授和同济大学院长周琪教授等。紧紧围绕沙龙主题“东莞水务大改革大发展对策研讨”,在水环境治理、城市供水、水资源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等多个方面,与广大水务系统干 部职工、专业技术人员面对面深入的交谈,分析我市水利走向水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将来发展 方向,讨论如何借鉴其它地区的宝贵经验,研讨水务大改革大发展对策。通过该学术沙龙,我市广 大市民对我市水务工作的改革发展及进一步开

9、展的工作举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水务大改革大 发展加深了理解和支持。五、2012年工作计划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历史时期,水利事业处 于发展与改革不断深入、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推进的转型阶段,我们必须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现代化方向,在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上取得更大成效,在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 续发展水利转变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水利学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在提升科学治水能力、促进水利科技进步和创新方面做好服务。下一阶段的工

10、作重点如下:(一)为水务改革发展服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委9号文件,以及中 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出台,为我市水务事业指明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历史时刻,为水务改革发展服务,是水利学会义不容 辞的责任。接下来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继续研究多水源供水方案和水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研究制定用水问题控制和年度计划用水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制度,研究制订行业、产品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建立用水效 率红线,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出谋献策;2、推动并参与全市水利工程安全鉴定、除险加固建设,参与全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11、及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3、开展全市水供水规划研究,完善供水行业管理体系, 积极探讨全市百家水厂升级整合、改造思路,探索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供水模式,稳步推进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4、开展东莞城市排涝研究,完善全市排水管理制度体系,推行雨水调蓄设施建设,推广新型渗水材料应用,为全市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考。5、开展城乡污水处理技术体系研究,为我市截污治污工程建设做好科学参谋,。6、加强技术研究,推动石马河、潼湖水、茅洲河等跨界流域综合治理及我市东引运河、寒溪水、中心涌等流域内河网综合整治提出技术建议;7、继续开展全市水务信息化研究,参与全市水务工程信息化规划工作。(二)为科普公益事

12、业服务。落实东莞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的 意见,开展科普园地建设,逐步在水利工程单位开设科普专栏。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题,重点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公众活动日,通过不同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水利法规,贯 彻人水和谐观念。通过组织水务科普活动,使广大水务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水务科技知 识,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三)为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服务。水利学会是水务科技工作者之家,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切实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建立奖励机制,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充分调动我市水务科技工作者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四)继续发挥按专业分组组织活动的模式。目前学会有各学科专业组八个,通过分组开展活动,多年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组的主观能动性,使广大会员从多学科、多渠道、多元化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对外参观学习等活动。这一模式,值得学会保持并进一步推广。六、存在问题但是,水利学会工作也有存在不足,主要是承担政府职能工作做得较少,收入较少,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七、申报评估等级水利学会申报评估等级为:5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