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363292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建模论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嘉兴学院数学建模课程论文摘 要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是教务运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合理的利用现有师资等资源才能使得教学效率达到最高,使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并且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期任务,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课程连续上而感到厌倦。这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在合理的假设下,根据实际情况在具体模型建立过程中对“教师-课程”组合采用0-1规划,“教师-班级”组合采用整数规划,然后结合各个约束条件,逐步建立模型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并使用LINGO实现算法,得出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合理对应关系。再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最合理的教学安排。关键词:教学计划 0-1规划 整数规划 LINGO正文

2、一、 问题叙述在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安排是一项十分复杂、棘手的工作。它需要考虑时间、教师、课程、班级等因素,经过优化的安排,可以在任意一段时间内,教师不冲突,授课不冲突,授课的班级不冲突,且使每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某学校有42名教师,一学期开设了14门课程(每门课都有固定课时),本学期共有20周,总共238个班(详细见表1),由于教学任务过多等原因,在教学安排上,有些教师可能承担的教学量(即教学课时)较多,有些则较少,现在你的任务是,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力求使每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同时,还需满足一定条件:1.安排每名老师一周不能超过六次课(即12课时,每次课两课时

3、);2.尽可能地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每天8节课(即四课时);3.每名教师授课班级不超过8个,每名教师承担课不超过两门;4.由于身体等原因,教师尽量不要每天连续授课。表1本学期该校的教学任务课程名称课时授课班级总数A10438B10451C8817D485E481F721G641H641I482J1081K481L482M641N48116二、 模型假设1. 假设每名教师每门课都能教,不考虑教师的个别特殊情况;2. 假设学校教室资源足够,不考虑教室资源对教学计划安排的约束;3. 不考虑节日等因素对教学计划安排的影响;4. 假设留出最后两周给学生准备期末考试,不安排课程。三、 符号说明1表示第i个教

4、师上第j门课程,0表示第i个教师不上第j门课程;:第i个教师教授第k个班级;:第j门课程的每周上课次数;:第j门课程的课时数;:第j门课程的上课班级数。四、 模型分析和建立1.课时数的安排:由于考虑到要给同学期末复习时间,所以只安排前18周的课。结合表格的数据,对每门课做一个笼统的分析,以课程A为例,总课时为104及52次课,安排1到17周,每周3次,18周一次,刚好能完成课时。以此类推,每门课的周上课次数安排如下(其中1.5表示分单双周,是一个平均值)。课程A每周3次课课程B每周3次课课程C每周2.5次课课程D每周1.5次课课程E每周1.5次课课程F每周2次课课程G每周2次课课程H每周2次课

5、课程I每周1.5次课课程J每周3次课课程K每周1.5次课课程L每周1.5次课课程M每周2次课课程N每周1.5次课模型的约束条件:2.使每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得出目标函数:3.每名老师一周不能超过六次课(即12课时,每次课两课时),得出约束条件:,i=1,,42 4.考虑到每名教师承担课不超过两门,得出约束条件:, i=1,,425.使每名教师授课班级不超过8个,对于授课班级总数少于8的课程不需考虑,以授课班级总数为38的课程A为例,38/8=4.75,所以最少需要5个教师教授这门课程,以此类推,B门课程至少需要7个教师,C门课程至少需要3个教师,N门课程至少需要15个教师。得出以下4个

6、约束条件: 目标性条件:在排课时满足假设的条件下,衡量排课是否为非劣的目标条件是力求每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即:使每个教师实际安排的课时与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的平均课时的方差f达到最小。目标性条件是以发生的次数为赋权,其权数的大小可以衡量该目标的适应程度。并把权定义为适应性函数。每个目标性条件都是一个目标函数,排课的目标就是寻找使目标条件同时达到最优的可行解。因此排课问题是以确定性条件为约束条件、目标性条件为目标函数的一种多目标函数优化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用“加权取和”构造目标函数求极值这主要原因是:决策变量是离散的变量,“加权取和”的目标函数可能得不到可行解。着重讨论该模型的建立

7、和算法的实现。五、 模型求解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LINGO运行结果截图:结论:我们根据编程结果得到教师与课程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根据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量达到均衡的原则,平均分配238个授课班级,有28个教师教授6个班级,14个教师教授5个班级。如下表所示:第i个教师所教课程名及班级数教师序号教授课程名称教授班级数1A62D53N64N65LN246N67N68AG519B610B611A612BF5113N614BI4215AE5116A517N518N519N520N521B622B623N524C625MN1426AK5127B628A629N530N531N532C533BJ5134N63

8、5C636N637N638N639N640BH5141N542BN23六、 模型的评价和改进模型的评价:本文采用目标规划的方法,从教师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课程、教师、班级、课时之间的相互约束,用0-1规划确定出“教师-课程”组合,用线性规划确定“教师-课程-课时”、“教师-班级”组合,建立了一个满足课程、教师、班级、课时的各种属性及要求的模型,逐步优化,层层递进,思路清晰,简单易懂,让教师能在不影响自身身体状况的情况下教育学生,效率提高。模型的改进:由于模型的局限性,没有考虑到尽可能地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每天8节课(即四课时),改进的约束条件为:七、 附录(附上计算机程序等)model:sets

9、: teacher/1.42/: ; course/1.14/: t,c; class/1.238/:; rela(teacher,class):z; links(teacher,course): x;endsetsmin=(sum(teacher(i):(sum(course(j): x(i,j)*c(j)-(sum(course(j): c(j)/42)2); for(links(i,j):bin(x);for(rela(i,k):gin(z); for(teacher(i): sum(course(j): x(i,j)*t(j)=6); for(teacher(i): sum(cours

10、e(j): x(i,j)=1);for(teacher(i): sum(class(k): z(i,k)=5; sum(teacher(i): x(i,2)=7; sum(teacher(i): x(i,3)=3; sum(teacher(i): x(i,14)=15;sum(teacher(i): x(i,4)=1;sum(teacher(i): x(i,5)=1;sum(teacher(i): x(i,6)=1;sum(teacher(i): x(i,7)=1;sum(teacher(i): x(i,8)=1;sum(teacher(i): x(i,9)=1;sum(teacher(i):

11、 x(i,10)=1;sum(teacher(i): x(i,11)=1;sum(teacher(i): x(i,12)=1;sum(teacher(i): x(i,13)=1;total = sum(course:c);data: t=3 3 2.5 1.5 1.5 2 2 2 1.5 3 1.5 1.5 2 1.5; c=104 104 88 48 48 72 64 64 48 108 48 48 64 48;enddataend参考文献1姜启源.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 张衍林,艾平,运筹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 赵静,但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袁新生,邵大宏,郁时炼,LINGO和Excel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