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1332974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第一节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题目 针刺法 护理部文件 HLGLZD 2013 01 修改日期 2013-2 批准人 王苹 张巨梅 生效日期 2013-3 页 数 9 页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三)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3、出血倾

2、向及高度水肿。4、小儿囟门未闭合式的头顶腧穴部位。(四)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的感觉。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择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

3、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检查针数,以防遗漏。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部位,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3、遵医嘱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

4、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4、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病情变化,报告医师病配合处理。5、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毫针遗留在患者身上。6、用过的针具,经灭菌处理后在进行检查和修理,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有条件者使用一次性针具。7、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8、孕妇禁止针刺。(八)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1、晕针 针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头晕目眩、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胸闷欲呕、晕厥时,称为晕针。(1)护理 报告医师,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嘱患者平卧,注意保暖。(2)预防 对初

5、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手法宜轻。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发现晕针先兆。2、血肿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1)护理 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青紫时,一般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冷敷止血。(2)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3、弯针 是指进针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1)护理 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弯针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2)

6、预防 手法指力均匀,刺激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舒适,勿随意更改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4、滞针 针刺后出现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时,称滞针。(1)护理 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遵医嘱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后再起针。(2)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针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者,应剔去。5、折针 即断针,指针刺过称中,针身折断在患者体内。(1)护理 发现折针,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2)预防 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9、气胸 指针刺时误伤肺脏,

7、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1)护理 出现气胸时,立即报告医师,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2)预防 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握进针角度,深度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二、电针法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一)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三)操作方

8、法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2、按毫针刺法进针。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四)注意事项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

9、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三、皮内针法(一)概述皮内针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将一种特制的针具留置于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刺激的一种方法。它是毫针留针法的发展,对提高某些疾病的临床效果有一定作用。(二)器具药物目前用得较多的皮内针针具为颗粒式(麦粒式)和揿钉式两种。以揿钉式更较方便而稳妥,故使用更广泛。 (三)操作方法由于皮内计要在皮内留置较长的时间,选取的穴位应该不妨碍人体正常的活动,故多选用耳穴。具体操作有以下两法。1、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以镊子夹住针柄,沿皮下将针斜刺人真皮内,进针0.51.0厘米,再以

10、长条胶布顺针身的进人方向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体穴或耳穴透穴时。2、揿针型皮内针刺法:皮肤严格消毒后,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穴位直压刺人,使针圈平附于皮肤上,再以小块胶布粘贴固定。本法多用于耳穴。3、埋针时间,据病情和气候而定,夏天不宜超过2日,冬天可34日。(四)适应病症多用于易反复发作的病症,如神经性头痛、偏头痛、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心绞痛等。也适宜于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遗尿等慢性病症。(五)注意事项皮内埋针一定要重视无菌消毒。皮内针针具最好用一次性针具,或浸泡于75乙醇中,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埋针后,如病人感觉刺痛或活动不便时,应取出重埋。夏天埋针,因出汗

11、多而易发生感染,埋针局部如有疼痛不适,即应取出。四、水针法(穴位注射)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在穴位内进行药物注射一种技术操作。将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心理状况。(二)目标 同毫针法。(三)禁忌症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2、局部皮肤感染、瘢痕或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四)告知注射部位出现疼痛、酸胀的感觉,避免着水,以免感染。(五)物品准备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皮肤消毒液、

12、镊子、棉签等。(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取合理体位,协助松解衣着,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3、遵医嘱确定注射穴位,测试患者局部感觉及反应,消毒局部皮肤。4、术者手持注射器(排除空气),另一手绷紧皮肤,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用针刺手法将针身刺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回抽无血,即将药液缓慢注入。如所用药量较多,可于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微提起后注入余药。5、药液注射完毕后拔出针头,用无菌棉签轻群十孔片刻,以防出血,并注意观察用药反映。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执行

13、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2、按医嘱处方进行操作,熟练掌握穴位的部位和注射的深度。注射药量遵医瞩而定。3、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4、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操作前检查注射器情况。注射器的处理按消毒隔离规范要求执行。五、皮肤针法(一)概述皮肤针法是一种多针浅刺人体腧穴或特定部位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针刺法。因为它的刺激轻微,又只局限在身体表面,适用于儿童病人,所以还被称为“小儿针”。皮肤针法和其他针法不同点,除了刺得浅以外,叩刺的重点还着重在十二经线和皮部,不仅仅是穴位。(二)器具药物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

14、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三)操作方法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叩刺的强度分轻、中、重三种,可根据不同体质、部位或病症进行选择。1、轻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仅使皮肤略有潮红。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头面部及虚症或病程较长的慢性病。2、中刺激:用略重的腕力叩刺,使局部皮肤潮红但不出血。适于治疗一般常见病。3

15、、重刺激:腕力重,针具高抬,节奏略慢进行叩刺,局部皮肤明显潮红并有微量出血。多用于体质壮实者、局部压痛明显以及背、肩、臀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根据刺激强度和病情,皮肤针治疗可每日或隔日1次,以1020次为一疗程。皮肤针的叩刺部位分类的方法很多,为便于初学者掌握起见,我们只选择介绍三类,即整体叩刺部位、局部叩刺部位和腧穴叩刺部位。其中腧穴叩刺部位,和其他穴位刺激法一样,根据病症选择穴位在穴区区域内叩刺即可。另外两类部位如下:1、整体叩刺部位:在背部脊柱两侧叩刺,一般分成三纵行:第一行距脊柱约1厘米,第二行距脊柱约2厘米,第三行距脊柱34厘米。多数病症都可叩刺这些部位。2、局部叩刺部位:主要包括发病部位、压痛点、感觉异常区域以及阳性反应物(通过触摸所发现的皮下结节状、条索状物)等。具体叩刺时,上面三类部位可综合选用,如胃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