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131186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江苏高考第2大题 考点4 翻译句子 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考 点 四 翻 译 句 子(对应学生用书第20页)(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汪容甫先生行状),完成后面的问题。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4分)译文:_(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4分)译文:_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特别要注意关键词的翻译。第(1)句中“先”是动词,千万不要译作“先祖”;“以爵也”中的“以”和“也”,“以”是“凭借”,“也”表判断;“若以学”中的“以”亦是“凭借”之

2、义,和“以爵”中的“以”一样,可互译;最后一句中的“北面”是文化常识,古指臣面(拜)君、弟子面(拜)师。第(2)句中第一小句里的“于”是“对”之义,“知友故旧”是名词,是“殁后”的主语,“衰落”的主语应是“知友故旧的家道”,这里要体会得出;第二小句中的“相”指动作偏指一方,“存”即是“问”,“问”即是“存”,是“慰问”之义,“过”是“超过”之义;第三小句中的“然也”,不能将“然”认为是形容词词尾,最后一句可直译为:大概是因为他的本性忠实厚道使他成为这样的。【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4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

3、,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4分)一、规避文言文翻译的“6大误区”1脱离语境,望文生义应对策略把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语境中理解。如2017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1)小题中,“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使用了古今异义词“北面”。“北面”是文化常识,古指臣面(拜)君、弟子面(拜)师,在中学课本里学过“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结合语境,应翻译为“以(容甫)为老师”。2不译而译,画蛇添足应对策略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删表语气或衬音节的虚词。如2017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1)小题中,“容甫”为人名,翻译时保留不译。如2016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

4、题第(3)小题中,“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使用了表语气的虚词“也”和“乎”,翻译时应删去。3该译不译,文白混杂应对策略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如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1)小题中,“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中的“检束”应翻译成两个双音节词“检点”“约束”。4该补不补,句意脱节应对策略补出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及介词等成分。如2016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2)小题中,“辄塞耳不敢听”为省略句,翻译时须先在句前补出主语“朋友”。5该调不调,结构混乱应对策略将倒装句式调整为正常句式。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中“战河南

5、”为状语后置句,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翻译时须先调语序,将状语“(于)河南”置于动词“战”之前。6该活不活,词义谬错应对策略甄别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准确解释。如2017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语句翻译题第(1)小题中,“予之先容甫”有词类活用现象,“先”为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超过”。二、翻译文言语句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一)审题1审语境(1)关注文段内容记叙性文段a、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

6、。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必须关注人物关系。文段内容中“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b、事件经过【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以

7、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得分点“径”“故”亦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

8、线的意图。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 不数日可抵中京”。“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可见,刘敞的确熟悉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议论性文段议

9、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是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代杜琼雪屋记)【解析】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

10、有跌落下来的危险。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2)关注句子结构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句内搭配【例】阅读下面的文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承、楚间有樊梁、新

11、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张敌万:盗贼首领。【解析】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须关注句内词语搭配。“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动词。“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须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句间对称【例】阅读下面的文段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选自名实说)【解析】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造成的。“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

13、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3)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关注该语句所在“对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2审得分点只有审出得分点,才知道在哪里要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在确认得分点后,可用一些特殊符号标出,以便

14、在翻译中落实。(二)答题翻译要做到以下几点1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2草拟可在草稿纸上大致草拟一下译文,写出关键词语(尤其是得分点的关键词语)的翻译。3誊写在对草稿斟酌、调整,确认无误后誊写到答卷上。誊写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不写错别字。4检查写好之后再读一读,看看得分点是否落实,是否有语病,是否有错别字。这是避免因疏漏而失分的有效途径。(对应学生用书第22页)专 项 练一、按要求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郞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1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5分)审题a审语境: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