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288855 上传时间:2022-09-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朝阳区志第十编商业服务业第十编商业服务业辖域内商业服务业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元年间坝河、通惠河先后通漕运。此后东岳庙建成开始有庙会。每逢旧历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日,朝阳门外“道途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街道”。(元熊梦祥析津志)明清时,随着朝外大街成为进京运粮通道,大街两侧客栈、粮行云集。除京东八县土特产品,东北客商每年冬季贩运关东糖、关东烟、吉林松子等东北土特产来京销售,到京后即聚集在关东店一带发庄(批发),小商贩前往趸购。民国时期,朝外大街店铺仍鳞次栉比,路两旁有许多摊商。其中开业于清代的店铺就有十几家。开业最早的是咸丰年间开业的一元堂药店。到北平解放前,辖域商业主要分布

2、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朝阳门关厢、东坝、立水桥等地区,多以个体商贩为主。19491953年,商业、服务业以私营为主,分布在朝外大街、小红门、东坝、立水桥、孙河、东便门、广渠门、东直门地带的商号、商贩4443户(商业3606户,服务业837户)。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后,东郊区店铺发展到2000多个。1958年按行业逐步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集贸市场被取缔。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商品紧缺,供求失调,许多工业品、副食品先后凭证凭票定量供应。“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商业以国营为模式,完全禁止个人经商,商店商品品种减少、花色单调、渠道单一,网点大量减少,出现吃饭难、理发难、住店难、做衣难、修

3、理难等诸多不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流通渠道扩大,集体、个体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到1986年发展到7153个,1994年达4万多个。199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749亿元,其中区商委系统55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233倍、165倍。19921995年,先后建成蓝岛大厦、雪银大厦等建筑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截至1995年底,朝阳区区属国营、供销合作商业系统有网点约1200个,面积约9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配套网点约800个,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网点6个,区属3000平方米以上商场、饭店26家。朝外大街市级商业中心和几个区级商业中心初见规模。朝阳区商业逐

4、步形成大中小型齐全、高中低档兼顾的商业格局。第一章机构与网点1第一节管理机构1949年7月,市粮食公司在东大桥建第三粮栈。同年,建区级供销机构,名为市合作总社第十三区办事处。办事处既负责生产资料供应,又负责生活资料供应,如百货、副食、粮食、煤炭等。1950年3月,办事处更名市合作总社东郊分社。1951年5月,基层村社改建成联村社,同时组建关厢地区消费合作社。1953年6月,区分社定名东郊区供销合作社,下设生产资料供应站5个、生活资料供应站5个,基层商店改称分销处。11月,东郊区政府设粮食工作组,后改为粮食科。同年,东坝乡建综合服务社,组织私营摊贩走合作化道路。1954年,东郊区供销社设消费科,

5、管理饮食服务行业。1956年,成立东郊区手工业联社。1958年3月,东郊区成立粮油管理处、废品公司,后者隶属市商业局、市废品公司。8月,成立区服务局,次月更名区服务公司。10月,成立区商业局,区供销社并入区商业局。11月,区粮油管理处撤销,业务移交区商业局。1960年1月,成立区粮食局。9月,成立区修理事业管理局。区供销社从商业局划出,供销社负责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下设十八里店、王四营、六里屯、东坝、天竺、小关6个联村社和来广营、大望京、三间房3个基层社。区商业局负责城市居民副食品、日用工业品、煤炭等生活资料的供应与管理。11月,修理服务行业划归区商业系统,成立区修理服务管理处。同年,

6、成立手工业事业管理局。1961年,区修理服务管理处改名区修理管理局,区服务公司改名区服务事业管理局。1963年1月,区服务事业管理局改称区服务公司。4月,商业系统按行业划分,分别建区百货管理处、区蔬菜副食品管理处、区煤炭建筑器材管理处,撤销区商业局,设财贸办公室。1965年7月,区蔬菜副食品管理处与糖业烟酒管理处合并,改名市食品公司朝阳区分公司。1966年2月,区百货管理处、区副食品管理处、区煤炭管理处、区服务公司,加上区粮食局管辖下的零售粮店合并,成立区贸易公司。10月,区贸易公司解体,恢复合并前建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区财贸办公室形同虚设。是年秋,区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设

7、财贸组。1968年2月,区革委会设财贸组。1969年2月,区服务公司与区修理事业管理局合并为区服务局。9月,区百货管理处、区副食品管理处、区煤炭管理处合并为区第一商业局,区供销社与区粮食局合并为区第二商业局。1971年,成立区医药文化用品批发部,隶属区一商局。1972年12月,区服务局改名区服务修理管理处。1973年1月,撤销两商业局,恢复原建制。医药批发业务划归区百货管理处。4月,区废品公司改名区物资回收管理处。8月,区服务修理管理处解体,分别成立区修理事业管理处、区服务管理处。1975年8月,区服务管理处改名区服务公司。10月,区百货管理处所辖服装厂等划出,成立区服装管理处。1979年,区

8、修理事业管理处改名区修理公司。1980年9月,将蔬菜行业从区副食品管理处划出,成立区菜蔬公司。同年,区物资回收管理处改称市物资回收公司朝阳区公司。1981年,区财贸组分为区委财贸部和区政府财贸办公室。区百货、副食、煤炭、服装、菜蔬机构分别改称市百货公司朝阳区公司、区副食品公司、市煤炭公司朝阳区公司、市服装公司朝阳区公司、市菜蔬公司朝阳区公司。1983年12月,成立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职能之一是负责农村商品流通。1984年4月,成立区商业服务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处。1985年,前述各区分公司分别改称区百货公司、区副食品公司、区煤炭公司、区服装公司、区菜蔬公司。1986年前后,各乡成立商业公司,负责

9、乡直属企业及村队两级企业的指导工作。1987年10月,区副食品批发公司成立。同年,市物资回收公司朝阳区公司改名区物资回收公司。区财贸办公室改名区商业委员会,统管全区商业和服务业管理工作。1991年4月,朝阳商业大厦筹备处成立。10月,区百货公司与朝阳商业大厦合并。1992年1月,区医药药材公司成立。朝阳商业大厦更名蓝岛大厦。2月,区服装公司与区修理公司合并,成立中新工贸总公司。8月,区菜蔬公司并入区副食品公司,成立区副食菜蔬总公司。9月,成立朝外商业中心综合开发公司。同年,区供销社对其机关和所属基层供销社机构进行调整,成立6个专业性公司,区供销社成立区商业总公司。1993年12月,区副食菜蔬总

10、公司改名朝阳副食品总公司。1994年11月,区供销社将原有基层社和直属公司按经营类别和发展需要,重新组建生活用品、生产资料、连锁(租赁)、工贸、房地产信息开发等经营实体子公司,取消基层社建制。1995年12月,区服务公司改名区饮食服务总公司。同年,中新工贸总公司、区物资回收公司和原区百货公司所属部分网点合并组成东都工贸总公司。区粮食局撤出政府系列,保留牌子,转为实体,成立区中粮总公司。第二节网点商业中心1985年,区服务公司三里屯服务楼扩建为麒麟饭店。1989年底,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8万平方米的蓝岛大厦动工兴建。1990年5月1日,朝阳商业大楼(原区百货公司商业大楼)开业。199

11、2年6月30日,燕莎友谊商城开业。12月28日,投资近13亿元(其中筹措贷款7700万元)的蓝岛大厦竣工。1993年1月18日,蓝岛大厦试营业,两天后正式开业。5月,蓝岛大厦、朝阳商业大楼、新蕾商场、劲松商场被定为商业系统计划单列企业。12月,在八里庄原百货、副食、蔬菜商店和新华书店门市部基址上雪银大厦动工兴建。同月28日,原十里堡副食、百货、蔬菜商店整体改造建成的鑫帝大厦开业。1994年5月,鑫帝大厦、关东店商厦、燕丰商场、万惠商场被定为计划单列企业。此后,关东店商厦所属企业有关东店副食品商场、劲松商城、建华副食品商场,自营点共8处。同年,燕丰商场北侧300平方米菜蔬职工学校划归该商场,自筹

12、资金扩建1300平方米,共增加建筑面积1837平方米、营业面积1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18平方米,总营业面积3091平方米,当年销售额增加到8000余万元。同年,麒麟饭店翻修扩建为集商业、健身、娱乐、饮食为一体的麒麟大厦。1995年6月,关东店百货商场、峨泰酒家并入关东店商厦。同年,翻扩建劲松百货商场,建筑面积由4000平方米增加到7300平方米,营业面积由1500平方米扩大到4500平方米,增加上下滚梯、中央空调等,商品由12万种增加到372万种。1995年,麒麟大厦、惠侨饭店、雪银大厦先后被定为计划单列企业。截至年底,朝外大街市级商业中心和部分区级商业中心初具规模。朝外大街南侧蓝岛大

13、厦、卡玛商业、泛利大厦和北侧神路圆大酒店、华普大厦、祥业大厦建成开业;以雪银大厦、鑫帝大厦、宝记超市为代表形成八里庄商业中心,以朝阳商业大楼、燕丰商场为代表形成香河园商业中心,以劲松商场、新蕾商场、九龙山副食商场和京客隆商城为代表形成双井商业中心,以赛特购物中心、友谊商店、贵友大厦为代表形成建外商业中心。城乡商业网点新中国建立前,辖域内朝外大街和东坝镇遗留下几十家店铺,其他则是推车挑担、沿街叫卖的小商贩,经营针头线脑、应时小吃。修理业有黑白铁加工、磨刀等。新中国建立初期,辖域内商业、服务业主要分布在广渠门、东便门、东直门关厢和东坝、立水桥等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商业网点以私营为主,本小利微,主要

14、经营蔬菜、日用杂品、烟酒饮食等,集贸市场主要有粮食、牲畜、旧货、木材等。1949年10月后,辖域内出现村社,在破旧房屋、废旧工棚和破庙里建起商店。首先,平房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建村社,它是由村民自愿结合、自筹资金、入股集资办起的商业组织。此后,相继建起六里屯、北花园、东坝、酒仙桥、八里庄、慈云寺、东八间房、黄杉木店等9个村社,共有52名职工。1950年,第十区摊贩4490户(固定1699户,流动2791户),比上年减少26%。东坝镇有东郊集贸市场。村联社购销点发展到16个,职工101人。1951年5月,在关厢地区组建消费合作社关厢联社。1952年,村社发展到93个。1953年2月,东郊区有坐商53

15、1户,其中商业165户、饮食业215户、服务业151户,大型7户。6月,供销社购销点104个,职工505人。1954年,国营关东店百货商店开业,市国营零售商店在朝外大街、关东店、十里堡建网点。1955年底,私营商业服务业有1015户,其中坐商228户,摊商330户,流动商贩457户。1956年,坐商实行公私合营,酒仙桥商场开业。此后,流通渠道主体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1958年,摊商走合作化道路,并按行业归口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集贸市场被取消。年底,全区有饮食服务点123个,其中:国营30个、公私合营79个、合作商店(食堂)7个、合作小组7个。按行业划分,饮食54个、理发44个、旅店12

16、个、浴池1个、照相7个、洗染5个,从业1214人。商业由国家独家经营,统收统支,网点自身没有翻扩建资金,旧点坏一个关一个,经多次合并调整,网点逐年减少。1963年4月,新成立的区百货管理处由市一商局和区委财贸部双重领导,下设网点34个,组成19个基层店。1971年,区百货公司建医药文化用品批发部。1973年,在城区经营百货、副食、煤炭、服装、蔬菜的点有188个。1974年底,区服务公司所属饮食服务点83个,其中饮食44个,理发23个,连同旅店、照相、浴池等行业网点数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吃饭难、理发难、住店难、做衣难、修理难等诸多不便日益突出。1976年,有商业点761个,每千人占有不足一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狠抓商业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社队兴办商业主要从事计划外商品经营。1979年,有区百货公司国营百货商店27个,从业2007人。1980年,农村集贸市场陆续开放。19801984年,农村商业以自营零售为主,兼有批发。1984年后,农村商业随着流通体制改革,以代购、代销、租赁等方式经营。19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