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127463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大,学习负担及压力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高一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

2、到您!1字音辨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以为轮()须臾()吾尝跂而望矣()假舆马者跬步驽马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2给多音字注音:木直中绳中国其曲中规歌曲槁暴残暴日参省乎己山东省君子生非异也生命功在不舍房舍下饮黄泉饮马长城2词语释义学不可以已:_其曲中规:_虽有槁暴:_金就砺则利: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吾尝终日而思矣:_声非加疾也:_而神明自得:_圣心备焉:_无以至千里:_⑪功在不舍:_⑫用心一也:_⑬青出于蓝成语:_3名句填空_;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善假于物也。故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一、整

3、体感知1实词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虽有槁暴:_以为轮: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君子生非异也:_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以为轮古义:_。今义:_金就砺则利古义:_。今义: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_。今义:_善假于物也古义:_。今义:_蚓无爪牙之利古义:_。今义:_用心一也古义:_。今义: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_。今义:_3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为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以为轮: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利金就砺则利:非利足也:一骐骥一跃:用心一也: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不能十

4、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登高而招:积善成德:2虚词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锲而舍之:以学不可以已:以为轮:无以至千里:则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矣: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之使之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登高之博见也:蚓无爪牙之利:锲而舍之: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2以为轮:_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_4把下

5、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_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译文:_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译文:_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文:_二、深层探究5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三、技法迁移喻证法文本回顾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使文章既具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首先,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其次,设喻方式多样:有正面设喻

6、,有正反设喻,有反复设喻。再次,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自然段,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技法点拨喻证法就是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人们较为熟悉的形象或具体的事物作比喻,以说明有关的道理的方法。运用喻证法,应该注意哪几点?用来比喻的事物应该是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的。比喻的事物必须与观点所包容的本质问题有类似的特点。例如:“如果说虚伪是一朵美艳无比的塑料花,永远不会

7、结果,那么,诚信就是埋在地下多年的酒,一旦开启,就会散发出悠长而醇厚的味道,因此,我们必须远离虚伪,坚守诚信。”塑料花与虚伪,它们类似的特点是空有其表,埋藏多年的酒与诚信的共同点是货真价实,注重内质。迁移运用以“现金、负债、额度、本钱、存款、增值、资产、折旧”等与金融有关的事物为喻体,构思一段文字,来谈论你对人生的认识或体会,不少于200字。题目自拟。答案解析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基础梳理11ruyqykunqiluo2zhn、zhnq、qp、boxn、shnxn、shnsh、shyn、yn2动词,“停止”。名词,“弯曲度”。连词,“即使”。动词,“接近,靠近”。参:检验。省:反省、省察。形容词,

8、“整”、“全”。加:增。疾:洪亮、大。神明:本文指高尚的精神,而今天指神的总称或指精神状态。自:自然。得:获得。圣心:圣人的思想。备:具备。没有用来的办法。⑪功:成功。舍:停止。⑫因为。⑬在文中是比喻人经过学习可以获得提高;现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文本互动11“有”通“又”;“暴”通“曝”,晒干。“”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而“”则指车轮的外周。“知”通“智”,智慧。“生”通“性”,本性。2古义:“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做成”。今义:动词,“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