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幕灌浆试验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127093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帷幕灌浆试验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帷幕灌浆试验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帷幕灌浆试验报告1、帷幕灌浆试验完成情况 依据帷幕灌浆试验施工方案的要求,灌浆试验于2005年4 月 23日开始,5 月15日完成全部钻孔灌浆任务。共钻孔9个,总进尺307.5m,灌浆进尺254.2m, 用水泥11.675t。试验段共布置了 2个检查孔,总进尺65.7m。2、主要施工方法2.1、造孔采用回转式地质钻机分段成孔。砼层采用针状合金钻头或金刚石钻头钻进, 岩石层采用金刚石钻头钻进,清水作为冲洗液。先导孔优先施工。钻孔分为三序钻进,先钻一序孔,后钻二序孔,最后钻三序孔。孔深达到设 计深度后停止钻进。钻孔结束后,与监理一起对钻孔进行了验收。 钻孔结束后,钻具下到孔底,通入大流量水流,从孔

2、内向孔外冲洗,直至回 清水 20min。2.2 压水试验灌浆前,首先进行裂隙冲洗,然后进行单点法压水试验。压水压力采用灌浆压力的80%,并且不大于IMpa,压水20min,每5min测读 一次压入流量,取最后的流量值作为计算流量。试验孔、先导孔、检查孔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卡塞单点法压水试验。2.3 灌浆采用 PO3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基岩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循环式灌浆法。先灌一序孔,后灌二序孔,最后 灌三序孔。灌浆分段:垫层与基岩接触段段长采用 2 米,下一段为 3 米,其余段长为 5米,最后一段段长不大于7米,不足5 米者也作为一段灌浆。 灌浆压力采用设计值。灌浆塞阻塞在该灌浆段段顶以上0

3、.5m处。射浆管距段底小于50cm。浆液浓度由稀至浓逐级变换,浆液分六个比级:5:1、3:1、2:1、1:1、0.8: 1、0.6:1(0.5:1)。基岩自上而下灌浆没有待凝。2.4 灌浆结束标准灌浆结束标准:灌浆段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lL/min后,继续灌注60min 停止;2.5 封孔灌浆孔完成经验收合格后,对钻孔进行了封孔。封孔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浆封孔法,段长1520m,灌注水灰比为0.5:1的浓 浆,压力取灌浆段中部灌浆压力,注入率不大于1L/min时,延续灌注30min。3、钻孔、灌浆情况综述3.1、钻孔本段地层均为花岗岩,呈麻灰色或暗红色,岩石坚硬、强度高,钻进困难。 砼垫层

4、与岩石结合紧密。钻孔柱状图见附图 1。从取芯情况看,孔深616m范围内的钻孔,部分孔取芯率为6080%,取 芯率低,岩石破碎,岩芯呈小块状;孔深16m以下的钻孔,钻孔取芯率达8595%, 取芯率高,岩石完整,岩芯呈长柱状。从裂隙发育情况来看,孔深616m范围内的钻孔,部分孔裂隙发育,裂隙多呈垂直状或近似垂直状,水平状或近似水平状裂隙次之,倾斜状裂隙较少。孔深16m 以下的钻孔裂隙较少。在1W32号孔的钻进过程中,孔深18m处取出一块岩芯,岩芯上面有水泥结石, 3结石厚度约2mm,结石面呈水平状。3.2、压水试验灌浆段灌前都进行了压水试验,压水试验成果见下表:单位透水率(Lu)W11551010

5、 5050 100小计一序孔(压水段数)11503120频率(占一序孔总压水段数的百分比)55250155100二序孔(压水段数)6510113频率(占二序孔总压水段数的百分比)46.138.57.707.7100三序孔(压水段数)20520027频率(占三序孔总压水段数的百分比)74.118.57.400100一、二、三序孔(压水段数)371533260频率(占总压水段数的百分比)61.725553.3100依据上表成果:岩石的单位透水率从0.08Lu到60.67Lu不等,从弱透水层到 强透水层均有分布。单位透水率小于ILu的压水段占总压水段的61.7%,单位透 水率小于 5Lu 的压水段占

6、总压水段的 86.7,单位透水率大于 5Lu 的压水段仅占 总压水段的 13.3%。地层透水率总体偏小。依据单位透水率在孔深范围内的分布来看,单位透水率大于 1Lu 的压水段普 遍集中在孔深616m的地层内,单位透水率小于1Lu的压水段普遍集中在孔深 大于16m的地层内。单位透水率的分布呈现上大下小的状况,说明岩层上部透水 性强,下部透水性弱。依据各次序孔的单位透水率大小趋势来看,随着三序孔的逐渐加密,后序孔 的单位透水率值较先序孔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单位透水率值小的趋势不明显)。说 明随着灌浆孔的逐渐加密,地层中的透水裂隙逐渐被水泥浆所充填,堵塞了地层 中的渗水通道,使渗水不易向更远的范围扩散

7、,灌浆取得了成效。单位透水率频率曲线见附图2。3.3、灌浆本次灌浆试验共完成了 9个孔,用时23天。钻孔总进尺307.5m,灌入水泥4吨,单位灌入量15.6Kg/m;总水泥量11.7吨,单位水泥量46Kg/m。3.3.1、单孔灌入水泥量及单孔水泥量依据灌浆成果一览表:单孔灌入量最大的是1W35孔,灌入水泥1603.7Kg,最1小的是1W30孔,灌入水泥78.1Kg;单孔用水泥最多的是1W35孔,总水泥量是255031Kg,最少的是1W30孔,总水泥量是850 Kg;灌浆段中注入量最多的是1W35孔第二31段(孔深7.910.9m),达849.1Kg,而最小的灌浆段是1W30孔第一段(孔深6.0

8、38.0m),仅为 2.6Kg。3.3.2、各次序孔灌入水泥量及总水泥量各次序孔灌入水泥量统计见下表:序号123小计灌入水泥量(Kg)2271.41031.2667.33969.9占总灌入水泥量的百分比()57.22616.8100灌浆进尺(m)82.957.1114.2254.2单位灌入量(Kg/m)27.418.15.815.6总水泥量(Kg)47502825410011675单位水泥量(Kg/m)57.349.535.946依据以上结果:随着三个次序孔的逐渐加密,单位注入量逐渐减小,由一序孔的平均27.4Kg/m减少到三序孔的平均5.8Kg/m,降幅很大,说明先序孔灌浆后取 得了明显的效

9、果,符合灌浆的基本规律。3.3.3、岩石可灌性 依据灌浆统计结果,随着灌浆段单位透水率的增加,灌浆时耗用的水泥量也 逐渐增加,灌入水泥量与单位透水率呈正比例关系,说明岩石具有可灌性。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关系曲线见附图3。3.3.4、岩石单位灌入量频率岩石单位灌入量频率见下表:单位灌入量(Kg/m)W10105050100100200200500小计一序孔(段数)9811120频率(占一序孔总段数灌浆的百分比)4540555100二序孔(段数)7500113频率(占二序孔总灌浆段数的百分比)53.838.5007.7100三序孔(段数)22500027频率(占三序孔总灌浆段数的百分比)81.5

10、18.5000100一、二、三序孔(段数)381811260频率(占总灌浆段数的百分比)63.3301.71.73.3100从上表可以看出:岩石单位灌入量在50Kg/m以下的灌浆段占总灌浆段数的93.3%,大于50Kg/m的段数仅占6.7%,说明本地层灌入的水泥量普遍较少,这与本地层岩石坚硬且较完整是相对应的。单位灌入量频率曲线见附图4。3.3.5、灌浆压力与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的关系灌浆压力与单位透水率、单位灌入量的关系曲线见附图5在地层透水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灌浆压力能使浆液扩散的更远,灌入更多 的水泥以提高地层的抗渗性能。本次灌浆试验由于灌浆段数较少,取得的资料涵 盖的范围小,其关系曲

11、线仅作参考。但从灌浆试验成果中单位透水率小的灌浆段 中可以看出,随着灌浆压力的增加,其单位注入量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对于透 水性小的地层,增加灌浆压力并不能使浆液扩散的更远来提高灌浆效果。4、检查孔帷幕灌浆试验孔灌浆全部结束14 天后,对灌浆质量进行了检查。检查的方法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钻孔压水法。共布置了2 个检查孔,总进尺65.7米。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见下表:WSJ-1压水段(m)6-88-1111-1616-2121-2626-30压水压力(MPa)0.240.40.81.01.01.0单位透水率(Lu)0.81.330.290.130.090.10WSJ-2压水段(m)6-88-1111

12、-1616-2121-2626-3131-35.7压水压力(MPa)0.240.40.81.01.01.01.0单位透水率(Lu)6.142.441.551.250.40.130.09依据上述试验成果并参照帷幕灌浆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砼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共有4个压水段,单位透水率分别为0.8 Lu、1.33 Lu、6.14 Lu、2.44 Lu, 很显然,只有一个压水段满足单位透水率小于1 Lu的设计要求。其余灌浆段共 进行了 9个压水段,其单位透水率从0.09 Lu1.55 Lu不等,符合设计要求。从检查孔与其相邻灌浆孔灌前的单位透水率相比较来看,检查孔的单位透水率 值比相邻孔要减小许多(

13、透水率值小的不明显),说明灌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5、帷幕灌浆试验总结本试验段地层均为花岗岩,质地坚硬强度高,钻进困难。孔深616m范围 内的岩层裂隙较多,岩石较为破碎。孔深16m以下的岩石完整,裂隙较少。单位透水率大于lLu的压水段集中在616m的地层内,本层透水性较强; 孔深16m以下的岩层透水性差。岩石具有可灌性。灌浆过程及结果符合帷幕灌浆的基本规律。 经压水试验检查,砼与基岩接触段及其下一段的灌浆质量未能满足设计要求, 其它段灌浆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本试验段依据设计的孔距和灌浆压力,其灌浆质量未能满足设计要求。说明 孔距和灌浆压力的相互配合不协调,没有取得优化,浆液在压力的作用下未能达 到

14、扩散半径大于 1m 的要求,灌浆后未能形成连续的帷幕。本次灌浆试验成果对于大坝新开挖的基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基岩在 钻孔灌浆条件下的真实情况。在已建大坝坝基岩石的某些部位,我们并不能排除 其透水性比灌浆试验段好的可能性。灌浆压力的选择应该依据地层的透水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本次灌浆试验孔上 部岩石透水性能好,采用的灌浆压力小,下部岩石的透水性能差,而采用的灌浆 压力大,没有使灌浆压力在不同的透水条件下取得均衡,以保证帷幕灌浆能够取 得最佳的效果。本次仅对坝基岩石进行了孔距为加的帷幕灌浆试验,没有对坝体浆砌石进行 帷幕灌浆试验,灌浆试验成果不适用于坝体浆砌石。坝体浆砌石帷幕灌浆在现行的孔距、排距、灌浆压力及施工工艺条件下,其 灌后效果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没有相应的灌浆试验验证。6、对下一步钻孔灌浆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依据设计要求,廊道内下游排孔的孔深取上游排孔深的0.6倍。由于上游排 孔深深浅不一,下游排孔深不易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议为下游排孔深设立 统一标准,便于操作。基岩拟采用自下而上分段钻孔灌浆施工,挡水坝段坝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