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25931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动物生理重点总括6.0(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动物生物学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急性实验是以失去知觉的动物或动物体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慢性实验-慢性实验是以清醒、完整和健康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一般需在无菌、麻醉条件下手术,待动物清醒和恢复健康后再进行实验。 例如:瘘管2. 机体生理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神经调解、体液调节、自身调节1 .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feedback)是指由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返回到控制部分,不断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制部分的影响,这种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反馈信息减弱了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活动称正反馈(positive feed

2、badk)。 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在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联系。 即: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示受控部分发生活动;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返回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根据反馈信息改变自己的活动,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 2. 前馈控制系统 前馈(feed-forward) 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未出现“偏差”而引起负反馈调节前,外界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因而前馈可以避免负反馈在纠正“偏差”时易出现滞后现象和较大波动的缺陷。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即在未引起

3、负反馈调节之前,同时又经另一快捷途径发出干扰信号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及时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半通透性膜,将细胞的内外环境分割开来。 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各种蛋白分子。 液态镶嵌模型。 包括:脂质双分子层 细胞膜蛋白质 细胞膜糖类 2、细胞膜中蛋白质的作用骨架蛋白 、识别蛋白 、 酶蛋白、受体蛋白、载体蛋白 、通道蛋白、膜泵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单纯扩散 载体中介 易化扩散 通道中介 原发性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继发性主动运输 出胞与入胞作用4、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远距离分泌、突触传递、旁分泌、自分泌。1、远距离分泌 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其它体液

4、性调节因子经血液运输到达靶细胞。2、突触传递 由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在极短的距离经突触间隙液扩散到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 3、旁分泌 由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在细胞外液以扩散的方式到达邻近细胞膜上 4、自分泌 细胞自身分泌的物质又作用于自身的膜上。5、跨膜信号转导: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只需作用于细胞膜,通过引起细胞膜上一种或数种特异蛋白质分子的变构作用将外界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传递到膜内,使细胞出现生物电反应和其他功能的改变。 有三种类型:由离子通道介导、 由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 由酶受体偶联介导。1、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2、由G蛋

5、白偶联受体介导 G蛋白偶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3、由酶受体偶联介导 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受体、具有鸟甘酸环化酶受体6、兴奋性(excitability):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兴奋(excitation):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动作电位,称为兴奋。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 7、刺激 stimulation : 生理学上将能够引起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整体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都称刺激。包括物理、化学和机械刺激等。分两种:直接刺激 间接刺激8、反应 response : 由刺激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均称反应。9、应激性 irrita

6、bility: 活的细胞、组织、器官或机体所具有的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特性称应激性。10、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参数):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频率的改变(变频)。想使细胞或组织兴奋,必须使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活组织对刺激的反应类型 A 快反应:如神经、肌肉等组织,在接受刺激后数毫秒即可发出反应。B 慢反应:有些反应在接受刺激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如骨髓的造血功能。11、阈刺激:刚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12、阈值:将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的强度值称为阈值。阈值越低,表明细胞和组织的兴奋性越高,反之亦然。13、抑制是指由显著活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从强的活动

7、状态变为弱活动状态。14细胞兴奋时兴奋性的变化 单个阈上刺激刺激可兴奋组织引起一次兴奋后: A 绝对不应期 B 相对不应期 C 超常期D 低常期 15、阈下总和:若第一次刺激与第二次刺激都是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均不引起兴奋。但是,二者相继作用或同时作用可引起兴奋。这种现象称阈下总和。16、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未受到刺激,静息状态时存在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polarization)。17、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 AP:肌肉或细胞在受到刺激引发兴奋时,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波动称动作电位。 18、静息电位

8、与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极化状态 polarization 静息时细胞膜内正、膜外负的状态称极化状态。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细胞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加剧时称超极化。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细胞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减弱时称去极化。 超射 overshoot 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称超射。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去极化反极化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19、生物电形成的机制1)、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 :Bernstein(1902)提出膜学说: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的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是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 2)、动作电位和

9、Na+平衡电位 :Hodgkin 认为细胞膜受刺激时,首先引起受刺激部分的膜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膜上的Na+通道开放,引起Na+电导增加, Na+流入膜内,当PNa 大于PK时, Na+迅速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因而进一步去极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相当于Na+平衡电位 ,用Nernst公式也可以计算。20、阈电位:指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而爆发AP的临界膜电位水平。它是一切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特征参数,它表示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或兴奋,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至少必须达到这个程度。20.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霍奇金循环)1、某种刺激使细胞膜产生较缓慢的去极化(从a b)。2、当膜

10、电位达到阈电位,膜上的部分钠通道开放,允许Na+顺着浓度梯度流进细胞。3、 Na+流入细胞引起膜进一步去极化,从而引起新的钠通道开放,进一步加快Na+内流,形成Hodgkin循环,产生膜的再生性去极化。这个过程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相。(从b d) 4、 当膜电位上升趋近于ENa时,内流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的净内流,从而达到动作电位的顶点d。5、开放的钠通道失活、关闭。而此时延迟性钾通道开放,K+在强大的电动势(Vm-Ek)作用下迅速外流,使膜复极化,回到静息水平(从d e )。20.2、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与Na通道K通道功能状态的关系a) 在绝对不应期,不可能激活足够数目

11、的钠通道以产生能超过K+外流的内向电流;b) 在相对不应期,较强的去极化可激活足够数目的钠通道产生动作电位。但是超射小于正常值。21、22、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 神经末梢AP 轴突末梢膜上Ca2+通道开放Ca2+内流接头前膜呈量子式释放AchACh经间隙扩散ACh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 终板膜上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对Na+ 、K+ (尤其是Na+ )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主)、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肌细胞产生AP 另图供参考23、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产生于终板膜上的一种去极化电位。*大小与Ach释放量有关 ;电紧张性扩布

12、 ;可能总和 0.4 mV 。23.1、终板电位以及特点和产生机制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 刺激运动神经轴突,在肌肉动作电位之前,在神经肌肉接点的终板区可以记录到一个局部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特点:只产生于终板区并随着传播的距离而衰减,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幅度增强,是一个局部兴奋。产生机制:由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作用于终板膜上的受体,使膜上的化学门控通道开放,使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引起的局部负电变化。2.4肌肉的收缩功能1.肌肉组织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骨骼肌2.肌肉组织的功能单位是:肌纤维,一条肌纤维接受一个神经末梢的支配

13、,通过神经冲动,完成兴奋传递,实现收缩功能。3.骨骼肌 附着在骨骼上,由大量成束的骨骼肌纤维组成。通过运动神经元的激活完成收缩、舒张运动,从而支配相关骨骼的活动。4.平滑肌 一般情况下,构成机体中空的器官和管道的几乎都是平滑肌。平滑肌大部分由内脏神经系统控制,还受激素和一些内在因素的影响,一般不受主观意识的直接控制。 5.心肌 构成心脏的肌纤维,横纹肌。同样由内脏神经系统、激素和一些内在因素的调节,一般不受主观意识的直接控制。 6.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肌细胞称肌纤维。 细肌丝 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纤维肌纤维 粗肌丝 肌球蛋白肌管: 横管、纵管7.原纤维的结构:将肌原纤维纵切并用碱

14、性染料染色。肌原纤维纵切面上,每条纤维都明暗交替,分别称为 暗带(A带)、明带(I带)。1)、A带对碱性染料有很强的亲和力,具双折光性。中央部分着色较淡,称为H带。H带正中有一着色较深的间线称M线。2)、I带是相临两个A带之间的着色较浅的部分。对碱性染料无亲和力,单折光性。I带中央着色较深的线称Z线。8.肌节/肌小节:每个A带和A带两侧各1/2 I带的结构单位称为肌节。肌节是肌细胞的基本功能单位,包括粗肌丝和细肌丝。另:肌小节(sarcomere) 位于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A + 2(1/2)I粗肌丝 只存在于A带。几乎全由肌球蛋白(肌凝蛋白)组成。主杆聚集成束

15、形成主轴,尾朝M线头指向Z线,并规则的相隔露出主轴,称横桥。细肌丝 由Z线伸出,纵贯I带全长,并伸长至I带部位。与粗丝交错对插。纵管在Z线附近管腔变宽并相互吻合,形成终池(侧囊)。9.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并未发生肌微丝或组成它们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粗细肌丝之间的滑行。肌肉收缩是钙离子触发肌丝滑行的结果。9.1、肌丝滑行学说,以及滑行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相对滑行的结果:即肌小节缩短时,粗、细肌丝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心滑行,逐渐接近,直到相遇,甚至重叠;当肌肉舒张或被牵张时,粗细肌丝之间的重叠减少。证据:粗细肌丝的重叠程度与肌小节收缩所产生的张力有关。横桥循环: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转动、解离和再结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