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1255520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述类文本阅读(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

2、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

3、“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

4、字。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

5、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注孳乳:繁殖、派生。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B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6、。C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D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原文中提到“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其中“形声相益”指“字”而不是“文”和“字”的关系。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

7、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敬惜字纸”体现不出古人对文字的惊怖之情。C项,“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文中说“在一些人

8、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形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于文无据。D项,过于肯定,原文“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

9、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解析:选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创造的过程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误。文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的美学)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

10、“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

11、”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2、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摘编自“光明网”)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历史上的法家很

13、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B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C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D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并非”“不相信”表述太绝对。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B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C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D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

14、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解析:选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功利主义”“恐惧和惩戒”是“中国当前的守法现状”,不是法律的制定。6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B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C春秋时期郑国执政者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D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上访”的思想根源是找“青天大老爷”,是“告御状”,属典型的“人治”思想;B项,强调的是统治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是“贤人政治”;D项,三桩誓愿是对天地鬼神的信仰,而不是对法律的信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