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1255397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不跪着教书》有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不跪着教书是著名教育家吴非 ( 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 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 ,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 没有空洞的说理 , ,篇篇观点鲜明新颖 , 分析问题深入透彻一针见血, 读完耐人寻味。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 -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 - 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 吸引

2、着学生; 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 “燃烧” 自己来 “照亮”学生。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 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 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不跪着教书

3、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 - “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 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我们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 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 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 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 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们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们还要“传道” ,要教

4、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更懂得为人处世, 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 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 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 -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 等他们长大后, 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

5、”他说 - “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 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浪费聪明才智, 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这么看来, 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 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 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 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 也因为他们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 -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 不跪着教书。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 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 无论如何, 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 ”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 倘若条件有限, 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 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 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 教师不读书, 就没有教育理想, 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 就没有教育活力, 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 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 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