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23951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一、案例背景成长中的孩子,由于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健康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弱小,没有经过良好的社会化、个人的人格具有严重缺陷等,就容易出现一些偏差行为。小晴是一个活跃好动的小女孩。她的父母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所以周一至周五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较少与父母相处,每次放学回家,都是由爷爷接或是由邻居妈妈或爸爸来接。二、案例描述案例一:在让幼儿自由阅读自己从家带来的书时候,有幼儿向我告状,说:小晴益智区里的铃铛。我马上让她放回去,她也比拟听话的把铃铛放回去了。而且我还借由这件事教育其他幼儿,不要偷拿活动室区域里的一些材料,从而引出未经他人同意,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的道理。案例二

2、:在放学回家的时候,我提醒还没有从家里带书回来的小朋友,第二天带回来。当时小晴正与另一幼儿一同看书,等另一幼儿被接走的时候,她就自己一个人在那看书。但是等她爷爷来接她的时候,他竟然很自觉的想拿着别人的书带回家。我看到那本书要被她带走了,我就问她小晴,这本说是你的吗?;他头摇摇说不是她的,后来我让她把书放回去,她也很听话的走了。三、案例分析结合对小晴行为的察看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小晴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标准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别行为等。小晴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见,小晴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标准;,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那么。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小晴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小晴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小晴对所有权;概念理解含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那么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自己没有想拥有。四、案例反思在今后,我要多关注小晴这方面的事情,要对她灌输所有权;概念的含义,并让她理解意思,还会让她多了解集体交往时的规那么,同伴与同伴之间是怎么交往的,也要提高她的自制力,帮她减少甚至改掉偏差行为,让她能与同伴相处融洽,能有自己的好朋友。【教育案例分析:行为偏差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