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1233416 上传时间:2024-02-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磅: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 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导语:这是一篇国内气凝胶学者发表于 Materials 期 刊的综述论文的中文翻译版,作者提出了气凝胶与其说是一 种新型材料,还不如说是一种物质状态的新颖观点,并论述 气凝胶态物质的定义、特性、分类、发展历程、制备过程进 行等。文章较长,对深入了解气凝胶的特性大有裨益,耐心 细度,必有斩获。新材料还是新物质状态 ? 换个角度看看气凝胶 译者:徐僖禧,吴帅,何欣茹 校正:吴帅,杜艾原作: Du Ai ( 杜艾 )*, Zhou Bin ( 周斌 )*, Zhang Zhihua ( 张志华 ), Shen Jun (沈军 ), A special m

2、aterial or a new state of matter: a review an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aerogel , Materials 6 (3), 941-968 声明:本文基本遵循原著而翻译,未添加文献引用 部分。翻译作仅为了方便中国读者阅读,仅提供给微信公众 号“中国气凝胶”交流使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其它媒 体转载,需征得原著作者同意。如肯定该文观点或使用文字 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引用原文。此外,翻译和校正时间较短 暂,文中可能存在不少纰漏,欢迎批评指正。更多内容请参 考原著。原著作者联系方式: * 摘要: 气凝胶,一种孔隙率极高的纳米多孔

3、材料,与其说 是一种新型材料,还不如说是一种物质状态。这一观点是充 分考虑到气凝胶与其他状态物质在诸多性能上有本质差异 而提出的: 1)气凝胶的密度和热焓区间过渡于凝聚态物质 和气态物质之间,但是声速、热导率等性能却明显低于这两 种状态的物质; 2)气凝胶并非只有 SiO2 、RF 或碳气凝胶等 有限的几种,现有气凝胶的化学组成已经极为丰富,几乎可 以说没有什么物质是不能被制成气凝胶的。性质与其它物质 迥异,成分多样,是新物质状态的基本特征。这篇综述将围 绕气凝胶态物质的定义、特性、分类、发展历程、制备过程 进行等进行介绍。我们的介绍更多地着眼于采用溶胶凝胶法 制备不同的气凝胶,以此来强调这一

4、方法在体现工艺参数对 性能影响时的重要性。最后,我们将展望气凝胶领域的未来 发展趋势,包括新型单一组分气凝胶的制备,复合气凝胶的 设计以及气凝胶的工业化应用等。关键词:气凝胶;制备; 综述;物质状态;纳米多孔;溶胶凝胶;历史;趋势; 1.引言 众所周知,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加上一个等离 子态,我们也会发现三种物态的密度和焓值分布是非连续 的。如图 1 所示, 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密度 (或是气态和等离子 态 )是大体相似的, 但是固态和气态物质之间的密度却相差了 3-4 个数量级。此外,凝聚态和气态系统的自由焓也是相差 甚远。那么为什么大自然会给液态和气态划出了这样一道鸿 沟呢?不幸的是

5、,这一鸿沟不仅在理论上困扰着众多研究学者,同 时在实际应用中影响到了应用过程。例如,在压电转换器和 气体界面处的声学阻抗不匹配会导致超过九成的能量损失。 氘氚混合体的固态和气态密度差异会导致惯性约束聚变实 验中的点火失败。 在激光 X 射线转换实验中, 固态和液态靶 表现出极低的转化效率 (0.0001%-0.5%) 。同时,即使使用气 态靶进行转化, X 射线只能从几种惰性气体原子的 K 壳层激 获得。此外,在切伦科夫探测实验中,由密度引发的折射率 差异使得高动量带电粒子无法被探测。高压气体或液体也许 能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困难。图 1 气凝胶在相图中的位置 从如图 1

6、上我们可以看到,气凝胶 的一些性质可以很大程度上填补这一鸿沟。气凝胶是由一种 具有三维开孔网状结构的材料,这些网状结构由一些连续的 纳米粒子或是聚合物分子装配而成。纵观近些年的研究发 展,我们认为,气凝胶不仅是一种功能材料,也是一种新的 物质状态。一方面,气凝胶态相较其他的物质状态在许多性 能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它如固态物质一样有着固定的大小和 形状,然而它的表观密度可以从最高1000 kg/m3 (固态密度)跨度到 1 kg/m3( 低于空气的密度) 。当然,由此也引起了其性 能上的剧烈变化。由于其像海绵一样的多孔结构,同时兼具 微观(纳米尺度的骨架) 、宏观(凝聚态物质)和介观(多 级和分形

7、结构)特征的多重属性,使得气凝胶拥有了诸多独 特性能,例如极低的热导率,极低的弹性模量,极低的声子 速率,极低的折射率,极低的介电常数,极低的声速,高比 表面积,极宽的密度和折射率分布等,很多性质都是与凝聚 态和气态物质迥异的。 另一方面,如其他状态的物质一样, “气凝胶态”物质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化学组分。自 1931 年 气凝胶被发明之后的七十年中,气凝胶的相关研究都是聚焦 于一些有限的单一化学组分气凝胶和复合气凝胶,例如二氧 化硅、非二氧化硅氧化物、间苯二酚 /甲醛(RF)气凝胶、 碳化的间苯二酚/甲醛(CRF)气凝胶等。进入21世纪,气凝 胶家族蓬勃发展。许许多多的新奇的非二氧化硅氧化物气

8、凝 胶,硫化物气凝胶,功能梯度气凝胶和一些其他组分的气凝 胶一个接着一个的出现在人们面前。最近,神奇的碳纳米管 气凝胶、石墨烯气凝胶、单质气凝胶、碳化物气凝胶(碳氮 化物气凝胶)甚至是金刚石气凝胶相继加入了气凝胶这一大 家族。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将所有物质都制备成气凝胶 态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本文基于气凝胶是一种物质状态的 这一出发点,分别介绍气凝胶的特性、分类、工艺流程、发 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2.特性,分类和历史 2.1.基本特性一般来说,对于气凝胶这 一术语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事实上,这一术语的含义还在不 断扩展。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几乎所有被报道的气凝 胶的都是采用溶胶凝胶法

9、,从湿凝胶中获得。因此,讲到气 凝胶的定义就不得不提及到胶体。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 会(IUPAC)将气凝胶定义为“一种由里面充满气态介质的微 孔固体组成的胶体” 。在气凝胶权威著作气凝胶手册中, Pierre 沿用 Kistler 的原始定义,将气凝胶定义为:胶体中的 液体被气体所替代,同时其固态网状结构有适当的收缩。这 样的定义简洁明了,恰到好处,因而被普遍接受。在 Husing 的综述(同样也出现在乌尔曼工业化学百科全书中)中有一 个类似却更加长的定义:气凝胶是一种以孔结构为特征,并 且由网状结构支撑的材料,当然孔洞中的液体是被空气替代 了的。然而,在不考虑气凝胶的制备和干燥过程的条件

10、下,越来越 多的人把它定义为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像干凝 胶、冻凝胶这些最初被定义为类气凝胶的多孔材料慢慢也被 人们看作是气凝胶。甚至在一些研究工作中,气凝胶既不需 要从胶体中获得,也不需要经历溶胶凝胶过程。例如,碳纳 米管气凝胶是直接从多层纳米管上剥离下来的这样的 一层一层是由化学气相沉积而成。这就说明气凝胶并不需要 是胶体,而只需要有类似胶体的结构即可。由此,考虑了一 些必要的制备流程后,人们更多的将气凝胶看成是一种具有 固态网络结构的物质状态,这种结构的框架之间有着气体或 真空在填充。此外,这一定义确保了高度真空时的气凝胶也 能被称作是“气凝胶” 。气凝胶态的物质应该具有的以下两

11、 个特性 :(1)结构特点: 类胶体结构, 通常有着纳米尺度的骨架 和空洞;多级分形孔道微结构(微观结构相互依存并且影响 着宏观结构) ;能形成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随机联系的网 络结构, 一般为非晶物质组分。 (2)性质特点: 特有的与固体, 气体, 或者泡沫的差异, 比如极低热导率, 极低的弹性模量, 极低的折射率, 极低的介电常数, 极低的声速, 高比表面积, 极宽的密度和折射系数可调范围;极低的相对密度和极高的 孔隙率。气凝胶的结构特点可以用电镜,孔径分析仪,小角 度 X 射线扫描仪等等来获取。 而性能特点通常采用一些特殊 装置来测量。例如,气凝胶的力学性能可以通过精确的万能 测试仪或者

12、是动态热力学分析仪在压缩或者三点弯曲条件 下测量得到。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极轻的泡沫就可以被划 分为气凝胶态物质。例如,极轻的金属微格子并不属于气凝 胶状态,因为它并没有像气凝胶一样的多级分形微结构,从 而也很难独有独特的物理性质。 2.2 分类通常有三种方法来 划分气凝胶。 从外观特点上考虑, 气凝胶可以被划分为块状、 粉状以及薄膜;从气凝胶的制备方法上考虑,气凝胶可被划 分为气凝胶、 干凝胶和冻凝胶, 以及其他的气凝胶相关材料。 从不同的微结构出发,气凝胶可以被划分为微孔,介孔以及 混合孔洞气凝胶。 然而,人们大多数接受的是以成分为依据来区分气凝胶的观 点。如图 2 所示,气凝胶可以被划分

13、为两类:单一组分和多组分。单一组分气凝胶包括氧化物气凝胶(二氧化硅和非二氧化硅),有机气凝胶(树脂基和纤维基) ,碳气凝胶(碳化 塑料,碳纳米管,石墨烯) ,硫化物气凝胶和其他种类的气 凝胶(单一元素,碳化合物等等) 。气凝胶复合物包括多重 组分气凝胶,梯度气凝胶以及微 /纳气凝胶复合物。图 2 气 凝胶的分类 2.3 简史气凝胶是由 Kistler 于 1931 年发明的。 它的发明者将它命名为气凝胶(空气替换凝胶)是因为在没 有破坏固态结构的情况下,用空气将胶体中的液体组分替换 出来。尽管这一有趣的材料拥有一些奇异的性质,但是似乎 直到 1970 年气凝胶才引起了人们足够的兴趣。此后,气凝

14、 胶的研究越来越热门。到 2012 年底,有 3612 篇以关键词气 凝胶为主题的文章被 SCI 收录。已发表文章在 1931-2012 年 和 2008-2012 年间的平均引用次数分别是 15.49 和 6.33 ,其 中有超过 10%的文章发表在非晶态固体杂志上, 总共大约有 15% 的文章发表在其他五本杂志(包括Nuclear Instruments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A, 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Low Temperature Physics, Physical R

15、eview Letter and Meteoritics Planetary Science )上。在过去 的五年当中,有大约 6%的文章发表在非晶态固体物理杂志, 总共大约 23%的文章发表在另外的七家杂志上。近年来,似 乎化学材料、微观和介观材料、物理化学杂志 C 等期刊更愿 意接受气凝胶的相关研究。较高的平均引用次数以及广泛的被高频杂志刊登,说明气凝胶研究已经得到了足够而广泛的 重视。在对 SCI、EI 、谷歌学术等杂志进行了搜索之后我们 给出了每年的文章发表数,以此来说明气凝胶分别在 1994-2012 年、 1982-2012 年和 1931-1985 年间的发展状况。 早期的气凝胶

16、(二氧化硅)是借助酸催化水玻璃进行反应, 然后通过氯离子的水洗将水替换成乙醇,最后进行超临界干 燥而制的。然而,这一耗时很长的水洗过程和溶液替换过程 似乎也难以被研究人员所接受。因而在 1970 年前,一年中 仅有偶尔的一两篇文章被发表出来。如图 3 所示,在 1970 后,气凝胶的发展历经了三次高潮。第一次出现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次意义深远的革新是将水玻璃/水系统用有机前驱体和对应的有机溶剂进行替代从而快速地制 备气凝胶。这里有代表性的工作有 Teichner 的小组在 1968 年对TMOS的使用,Russo等人在1986年对更为安全的 TEOS 的使用以及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重要的是,醇 化物的水解和缩聚反应相对简单且易控制,这就加快了气凝 胶的发展过程。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气凝胶研讨会分别在 1985 年和 1988 年举行。这是最早以气凝胶为主题的特殊会 议,也极大地促进了气凝胶领域的发展。第二次高潮出现在 20 世纪九十年代。 这里的重大事件是有机气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