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节日习俗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1218607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节日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春节节日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春节节日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春节节日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春节节日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春节节日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节日习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 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扫尘扫尘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歌谣说:“二十四,扫尘日。”年尾廿 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候新年的预备。扫尘便是年终大扫除,南边 称“扫屋”,北方叫“扫房”。在年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 习气。每逢新年降临,家家户户都要清扫环境,用青竹叶与柚子叶绑在 杆上清扫房顶天花、墙壁上的污垢蛛网,谓之扫去“穷运”、“倒霉”, 来年清吉。除了扫屋外还要清洗各种用具、拆洗被褥窗布、洒扫六闾院子、疏浚明 渠暗沟等。大江南北,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习俗专家标明,

2、扫尘既 有驱除病疫、央求新年健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意义。 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新年繁忙气氛的信号。守岁守岁风俗又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气。守岁,就是在旧年 的最终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候新一年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 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喜 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伸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 替换的时间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灯火 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而,守岁是新年的风俗之一。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 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同享天伦之乐,这是中华民族至今仍

3、很重视的 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端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 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愿。此刻的神 州大地,处处亮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向沉浸在欢乐、祥和、 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 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谈,等着辞旧迎新的时间,通宵守夜, 标志着把全部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 后来逐步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 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日,人们还习气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守岁拜年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

4、,挨家挨 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 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出门去走亲访友,互相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办法多种多样, 有的是本家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搭档相邀几个人去拜 年;也有咱们聚在一起互相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 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运用各贴互相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 来的“贺年片”。新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老一辈拜年,祝老一辈人长命健康,老一辈可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川斤说压岁钱能够压住邪祟,由于“岁

5、” 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 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 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 的枕头底下。现在老一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风俗仍然盛行。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规整、对偶、简洁、 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方式。每 当新年,无论城市仍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每当新年,中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 代传

6、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 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山君。后来,中国民间在新年的时分, 为驱避鬼魅,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便是桃符。到了五代, 蜀主孟昶亲自在闲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 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新年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 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 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 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

7、 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 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年画年画是我国古代一种涵义吉利的形象。在漫长的年月里,跟着年节习俗 的演化而衍生构成的一种我国民间特别的象征性装修艺术,它的来源能 够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崇奉观念。我国前期的年 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求丰盈、祭 祀祖先、驱妖除怪等年节习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步呈现了与之相适应 的年节装修艺术。新年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 兴旺欢

8、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仮映了公民 朴素的习俗和崇奉,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望。年画,也和春联相同,来源于“门神”。跟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五光十色。年画/爆竹说起爆竹的来历,有个诙谐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深山中有 人焉,其长尺余,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日山魈。以竹著火挂熚, 而山魈惊惮。”这是爆仗来历。最早的记载,说明初步人们是为了驱吓损害人们的山魈。风闻山魈最怕 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岁除,人们便用爆仗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 便形成了新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我国民间有“开门爆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

9、之际,家家户户开门 的第一件事就是点燃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仗为我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来历很早,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前史。看春晩新年联欢晚会,一般简称“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阴历岁除 晚上为庆祝阴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1983年,央视举办新年联欢晚会应该说是一个偶然事情。可是现在这 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明”,每年岁除夜必看的电 视大餐。从文明开展的视点看,中央电视台新年联欢晚会开创了电视综 艺节目的先河,且引发了中国电视传媒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严 峻改造。它的成功不只牢固确固确立了自身的位置,而且在中央电视台 衍生出系

10、列相似的节目,如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新年戏剧 晚会、新年歌舞晚会、各部委新年晚会(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国庆、五 、中秋、元旦等各种节日综艺晚会。随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当地电视 台再三效法并力求立异。目前,综艺节目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媒体文明形式。而新年联欢晚会为 中国电视综艺文明的开展供给了最基本的形式和蓝本。迎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 皆可得财。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 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 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 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 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 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日“抢路头”,又称“接财神”。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 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 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 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 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 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