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治疗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1212889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疹的中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湿疹的中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湿疹的中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湿疹的中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湿疹的中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湿疹的中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湿疹的中医治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湿疹的中医治疗2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长春130000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130000摘要:临床上,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之一,西医治疗以抑制症状为主,效 果明显,但停药后容易复发,甚至加重病情。中医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且根 据时代变迁与人类发展变化不断做出适应与改变,疗效明确,具有研究与应用价 值,值得医者们共同探讨,总结经验,以供后人参阅。关键词:湿疹病因 治疗经验1湿疹的概念湿疹是一种超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多形性、对称性、反复性、渗出倾向 性的特点,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发生率 高,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以先天不耐者为多,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其中

2、急性湿 疹起病较快,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以面部、耳、手足、前臂、 小腿等处多见,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潮红肿胀斑片、密集丘疹、丘疱疹、 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可因搔抓导致糜烂、渗液及结痂,甚至继发感染。皮损中 心较重,外围散在分布,边界不清,伴剧烈瘙痒,可转为亚急性、慢性。2中医病名纵观古籍,中医学中无“湿疹”这一病名,最早在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中就有“浸淫”二字的记载,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特点及形态,与中医文献中 许多病名相类似。常包括在疮、癣、风等病名之中,如“湿疮”、“浸淫疮”、 “月蚀疮”、“湿癣”、“十癣”、“湿毒疮”、“钮扣风”、“血风疮”、 “乳头风”、“四弯风”“

3、脐疮”、“鼻瓷疮”等。其中“干薛”相当于慢性湿 疹,“浸淫疮”相当于泛发性湿疹。现代医学将湿疹的病因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因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 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变化或内脏病变以及神经因素,外因包括环境、感染、饮 食、药物,亦可由寄生虫等其他因素引起湿疹。治疗上多应用抗组胺药、抗过敏 药、抗生素、钙剂及激素,外用药应用糖皮质激素尤为广泛。传统医学认为,湿 疹的病因病机总由先天禀赋不足,继而后天失养,与风、湿、热相关,大致可归 结为本源于湿,再源于热及风,风湿热互结郁于肌肤,或化燥伤阴。中药是中医 的特色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剂,再根据症状加减应用,常用药物有黄 柏、苦参、白鲜皮、

4、地肤子等。赵炳南1认为本病的发生,虽形于外而实发于内。多由饮食失节,伤及脾胃, 运化失司,致湿池内停,久之湿热内蕴;加之外界湿热之邪外袭,内在湿热与外 界湿热相搏结,充于腠理,发为本病。故内在湿热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在湿热 与外界湿热相搏结为本病的实质。朱仁康教授认为,本病多与风、湿、热有关,肝、脾、心脏腑气血功能失 调,导致内风、内湿、内热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本 病的发生。张志礼教授认为本病的根本在于湿,热邪与风邪是其他两大发病因素,在 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风、湿、热三邪相互交搏,浸淫皮肤,或化燥伤阴。邹铭西教授认为湿疹的病机以内因为主,外感风、湿、热之邪,其中以湿

5、 邪为主。4医案导师景瑛教授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多年,在治疗湿疹上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现分享一则医案,如下:患者王某,男,34岁,2021年5月29日初诊。患者5日前食用海鲜、啤酒 后出现双上肢红斑丘疹伴瘙痒,自行口服维生素C咀嚼片未见明显缓解。3日前 搔抓后症状逐渐加重,双上肢出现水疱伴渗液,基底潮红,剧烈瘙痒,遂于导师门诊就诊。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红斑丘疱疹,部分皮疹融合成片,边界不 清,大致呈对称分布,双手背部弥漫性红斑肿胀,伴渗液,抓痕。无发热,剧烈 瘙痒,夜间瘙痒加重难以入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饮食正常,睡眠差, 大便略干,小便黄。西医诊断: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型:湿热

6、蕴肤证。治 法:清热利湿止痒。处方:蒲公英30g,紫花地丁 30g,板蓝根30g,生地黄20g, 牡丹皮20g,白茅根30g,白鲜皮20g,苦参10g,黄苓20g,龙胆草15g,车前 草20g,地肤子20g,土茯苓20g。5剂,医院代煎,每袋150ml,每日2次,早 晚饭后温服。外用复方黄柏液涂剂。2021年6月8日二诊,患者自诉前臂见少量新发皮疹,瘙痒有所缓解,睡眠 略有改善,二便正常。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红斑丘疹,部分皮疹融合成片, 边界不清,双手背部肿胀消退,伴少许渗液,抓痕及结痂。舌质红,苔黄,脉数。 前方减土茯苓20g,紫花地丁、白茅根减至20g,5剂,每日2次,早晚饭后温服。2

7、021年6月17日三诊,患者自诉未见新发皮疹,瘙痒明显缓解,睡眠有所 改善,二便正常。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等红斑丘疹,部分皮疹融合成片,边 界不清,部分皮疹颜色变淡,无渗液,伴抓痕及结痂,部分结痂脱落。舌质红, 苔白,脉数。前方减苦参10g,减蒲公英30g,减板蓝根30g,加白花蛇舌草15g, 加煅珍珠母20g,加煅龙骨20g。5剂,每日2次,早晚饭后温服。2021年6月27日四诊,患者自诉未见新发皮疹,偶有瘙痒,睡眠明显改善, 二便正常。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等淡红色斑丘疹,边界不清,部分皮疹消退, 伴少许抓痕及结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前方减龙胆草15g,减紫花地丁 20g,减煅龙骨

8、20g,减地肤子20g,加忍冬藤20g,加炒薏苡仁20g,加茯苓20g。 5剂,每日2次,早晚饭后温服。2021年7月12日五诊,患者自诉未见新发皮疹,偶有瘙痒,睡眠正常,二 便正常。查体:双上肢散在大小不等淡红色斑丘疹,大部分皮疹消退,伴少许抓 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前方减煅珍珠母20g,炒薏苡仁增至30g。5剂, 每日2次,早晚饭后温服。患者素体脾虚,因食海鲜、啤酒后失于运化,致使内热炽盛,蕴湿不化,湿 热搏结,熏蒸肌肤而发皮疹。血热毒盛故皮疹鲜红,湿蕴不化故见肿胀水疱及渗 液;热郁化火,心火内生故瘙痒难耐而不眠;热邪与燥屎内结于肠胃,里热炽盛 而大便干,心火下移小肠而小便黄。本方为

9、导师常用方,化裁于龙胆泻肝汤,其中龙胆草性味苦寒,入肝胆膀胱 经,旨在清热燥湿;黄苓长于清泻上焦之热,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白茅根擅 清上焦肺胃之热,车前草清热利湿,泻肝胆之热,二者皆能利尿,使湿热从小便 而出;生地黄、牡丹皮能凉血消斑,而生地黄甘寒,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津, 避免苦寒之剂伤于阴分;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对症 用药,且蒲公英可清气分之热,紫花地丁可清血分之热,合用可气血两清,消肿 解毒;瘙痒剧烈,故用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有水疱,滋水淋 漓,故用土茯苓以清热解毒利湿。全方诸药配合,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之功, 使邪去而疹消。二诊时患者水疱干

10、瘪,仅少量渗出,故减土茯苓,紫花地丁与白 茅根寒凉而减至20g。三诊时患者瘙痒明显得到缓解,故减苦参;全方苦寒药偏 多,蒲公英与板蓝根寒凉不宜久用,以免伤于脾胃,故减之;白花蛇舌草能清热 利尿而不伤胃,加之助以利尿排邪;患者睡眠仍然欠佳,故加煅珍珠母、煅龙骨。 四诊时患者热势明显减退,瘙痒明显缓解,且睡眠明显改善,故减龙胆草、紫花 地丁、地肤子;忍冬藤小寒,擅清热解毒,为治疮要药,故加之;皮损好转,邪 去良多,此时需祛邪之时顾护脾胃,振奋脾胃之气,故加炒薏苡仁、茯苓。五诊 时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炒薏苡仁增至30g以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扶助正气;睡眠 基本恢复正常,故减煅珍珠母。5结语中医药治疗湿疹

11、的历史由来已久,临床上根据湿疹的不同分型、症状表现选 择不同的中药对症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患者依从性良好。通过前人的 经验总结,为临床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及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及实践依据, 也对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疾病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参考文献1 唐红利.凉血解毒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2012.2 李姝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朱仁康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经验研 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3 陈秀娟.针刺结合耳穴割治治疗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D.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4 宋琪,刘毅,王禹毅.老年湿疹中医病证的问卷调查研究J.湖北中医杂 志,2018,40(07):46-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