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14020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气污染指数为何不准,中国空气PM2.5浓度极高导读:中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并没有对PM2.5进行监控。即使世界各国发 现PM2.5对人丅体的危害极大,纷纷更新各国的空气质量标准,严格监控PM2.5浓度之时, 中国有关部门仍坚称监测 PM10 更“符合国情”,对于 PM2.5 则以世卫组织“最不发达国家” 的标准来律己于是人们依然每日活在“被达标”的“质量优良空气”当中。何 API 与实际感觉总是存在差别? 很多时候,人们觉得天空很阴霾,空气能见度不高时,天气预报中关于空气质量的等级依然 是“良好”。而一位北京女子最近公布的北京蓝天视觉日记里,北京有 180 天的天空呈 现蓝色,

2、而官方公布的“蓝天”数量却是285个。人们开始疑惑,这为何会有差别存在呢?最 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API),仅仅监测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 粒物(即PM10)的浓度,而并没有将标准细化到目前国际通用的PM2.5。北京蓝天视觉日记里,北京有180天的天空呈现蓝色,而对比官方公布的“蓝天”数量是285 个。WHO 和一些发达国家已把 PM2.5 作为核心监测指标进行长期监测。而中国尚无对 PM2.5 的监测和限值标准。中国空气质量监测标准无视国际潮流API不监控PM2.5 造成人们觉得空气洁净度不高的罪魁祸首是细颗粒物(PM2.5)。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 10微米的粗

3、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贝1主要来自化 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事实上在中国大部分,特别是工 业集中的华北地区, PM2.5 占到了整个空气悬浮颗粒物重量的大半。然而,中国的“影响空 气污染指数”(API)却没有把PM2.5纳入监测之列丅,确实吊诡。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监测PM2.5的指标。而2005年世卫组织更新了空气质量准则 后,很多国家已根据各自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新 一轮的修订,加入 PM2.5 的监测。例如美国作为世界碳排放第二大国,2006 年主动将 PM2.5 的24小时标准

4、由65yg/m3升为35yg/m3; PM2.5的年标准仍为原来的15yg/m3。目前,美 国已经建立起了关于细颗粒物的日常监测和公众通报制度。而中国现行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 2000 年颁布至今,已经沿用十年而没有修订了。空气监测使用“最不发达国家”标准 更易获 得优良结果目前,中国的API监测指标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PM10是直 径较大的颗粒。这种大颗粒通常情况下沉降速度非常快,就是说,只有在气象条件很不好且 大量污染物持续不断进入空气的条件下,空气质量才会达到所谓的 “轻度污染”。而 PM2.5 体积比 PM10 要小的多,是大气中粒径小于 2.5 微米的颗粒

5、物,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 1/10 大小。 PM2.5 这类细颗粒物对光的散射作用比较强,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更容易导致灰霾形 成。也就是说,在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中,PM2.5在空气中密度无论有多大,空气优良状况仍 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标准。 “蓝天不蓝”的尴尬一幕,就这样产生了。面对质疑,有关部门回应的说法是“我国目前正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工地建设主要产生大颗 粒污染物,监测PM10符合目前的国情。”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2月,中国气象局于发 布了国家气象行业标准霾(灰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通告,标准还加入了 PM2.5 限值为 75yg/m3。这一标准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当中“最不发达国家标准”。中国

6、空气PM2.5浓度极高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最新出版的空气质量准则尤其是对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限 值制定了严格的标准。WHO规定PM2.5年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g/m3), 24小时平 均浓度为25gg/m3。而NASA此前公布的一张PM2.5世界空气质量地图显示,中国大部分 地区PM2.5平均浓度接近80yg/m3,甚至超过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美国驻华大使馆日前在北 京闹市更是一度监测到557gg/m3的浓度,超过世卫组织安全标准20多倍。ASA公布的2001-2006全球空气质量图:中国华北大部分地区PM2.5均值达到80,甚至超 过撒哈拉沙漠。山西临汾曾因为空气污染被美媒评为

7、世界 9 大污染最严重地区之首。环保组 织称,由于临汾市空气污浊,在当地生活一天吸入的有毒气体,相当于抽了 3 包烟。90年代:研究称中国四城市PM2.5是美国标准10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等中美科研 人员就合作开展了空气污染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研究。他们在广州、兰州、武汉、重庆的城区 和郊区各选了一所小学作为研究样本,并观测了 1995年至1996年间这八所学校的PM2.5 和PM10等数据。观测结果显示,如果按照美国1997年制定的PM2.5年均质量浓度推荐标准(每立方米15微克),八所学校全部超标,分别是美国标准的3.8倍至10.7倍。200

8、1至2006年:NASA卫星图显示华北地区PM2.5浓度全球最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2010年9月公布了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专门展示世界各 地PM2.5的密度。地图由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制作。他们根据NASA的两 台卫星监测仪的监测结果,绘制了一张显示出2001年至2006年PM 2.5平均值的地图。在 这张图上最为触目惊心的红色(即PM2.5密度最高),出现在北非、东亚和中国。中国华北、 华东和华中 PM2.5 的密度,指数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在这 张2001-2006年间平均全球空气污染形势图上,全球PM2.5最高的地区在北非和中国的华

9、北、 华东、华中全部。而颗粒物的来源,现在还无法准确评估,有些可能是人为,有些则可能是自然原因。环境学 家估计,在阿拉伯和撒哈拉,悬浮颗粒可能是由天然矿物粉尘构成,而在中国东部和印度北 部,更有可能是发电厂、工厂以及汽车排放的烟尘颗粒所造成。2010年:美国驻华使馆北京闹市监测“糟的一塌糊涂”北京奥运会之前,位于北京市区东部的美国驻华大使馆院内,就架设了一台监测仪,每天记 录PM2.5的浓度。至I2009年夏天,这台仪器的监测数据开始在Twitter网站上实时发布。 这一报告就频繁出现“糟糕”和“危险”这样显示污染程度的字眼。当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公布的 空气质量等级为“良好”时,它公布的结果却可

10、能是“非常不健康”。就在前几天11月19日, 监测一度得到了 540yg/m3和557yg/m3的结果,美使馆对此用了“crazy bad”(糟的一塌糊 涂)这一骇人的词汇来形容。气候美国官员很快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用词,并改用“超出指 标”这一措辞(PM2.5监测极限值一般只是500,此时呆在户外已经相当危险)。有学者指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数据只统计大使馆这一区域的空气质量,并不能以点带 面,体现北京空气的整体质量。而北京的报告是27个监测点的平均值,这才是科学的。而 美国大使馆也的确说明“PM2.5这一监测数据,是出于使馆工作人员的健康考虑,让他们获 悉工作地点的空气质量。 ”并且强调,

11、来自一台机器的数据不能反映全北京的空气质量。但 美国大使馆位于北京市属于东三环闹市区的秀水街附近,这一监测数据至少能反映当天在北 京城区的局部, PM2.5 浓度高得骇人听闻。PM2.5 对人丅体危害远超 PM10中国很多城市到现在还是仅仅监测PM10的密度,认为PM10“可以进入人丅体上呼吸道, 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但实际上PM2.5微粒由于体积特别微小,对人类身 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也认为PM2.5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颗粒越小对人丅体健康的危害越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 的灰霾天气对人丅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

12、大。粒径 10 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 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 2.5 微米至 10 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 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丅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 2.5 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直 径相当于人类头发 1/10 大小,被吸入人丅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 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 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丅体健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 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 的传播推波助澜。中国工程院院士

1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 PM2.5 和 PM10 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 PM2.5 的影响 尤为显著。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上增刊登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教授潘小川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新发现:2004 年至 2006年期间,当北京大学校园观测点的 PM2.5 日均浓度增加时,在约4 公里以外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病急诊患者数量也有 所增加。虽然PM10和PM2.5都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PM2.5的影响显然更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也指出:当PM2.

14、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 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的报告称, PM2.5 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 34万人死亡。结语某学者曾有一句无奈的名言:管不了温度,难道还管不住区区一个温度计么?对于空气 质量监测的有关部门来说,此话看上去依然适用。我们认为,中国目前确实仍在快速发展过 程中,但远不至于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况且,在任何情况下“空气质量报告” 都应该是以保证居民健康为目的。在API中监测忽略重要污染物PM2.5指标,是一种不负 责任的态度。我们需要的是有保障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一份自欺欺人的空气质

15、量报告。 世博会结束后,上海空气质量就急剧下降,从“优”跌到了“污染”,而现在空气中的悬浮颗粒 浓度高于政丅府规定安全水平的三倍简直太可怕了。上海:糟糕然而,即使烟雾污染浓度增加,上海恐怕也达不到最近北京“制定”的中国空气污染“新标准”也就是美国一政丅府机构最近所说的),该“标准”将空气质量的评级推到了新高度。据 25 日中国日报报道,上海空气污染指数本月已连续八天超过 100 点,最高曾达到 370 点,是 10 年来最差的指数。毫无疑问,这个数字让人害怕。但与上周的北京相比也许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美国驻华大使 馆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超过了 500点,这个数字太高了,以至于大使馆自动发布

16、北 京空气污染指数的 Twitter 账户将其描述为“令人发疯的糟糕”,通常对北京空气质量的评级 都是从“良好”到“危险”。根据英国卫报(Guardian)沃茨(Jonathan Watts)上周的调查报告,“令人发疯的糟糕” 这一说法是大使馆监测软件因指数太高超出常规而闹的笑话。大使馆立即撤掉这一说法,用 更官方的“超出指数范围”代之。沃茨援引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包日强(Richard Buangan)的话说,这是无意中闹出的笑话。包 日强接着很高兴地说,原本以为会因这次错误受到责罚,结果似乎歪打正着地让大使馆的工 作人员成了“英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新的说法让人们注意到了中国首都空气质量严重到了何种程度。 “令人发疯的糟糕 ”到底有多糟糕?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规定的可接受颗粒物浓度标准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