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110187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咕咚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咕咚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咕咚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咕咚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咕咚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咕咚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咕咚教学设计(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咕咚教学设计咕咚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狮子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

2、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建议学时数:2课时 三、学生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长的课文,因此要充分保证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转移的特点,可运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和落实体会和感悟。 四、设计理念 体现“情趣”教学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语文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

3、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设计特色 充满激情地读,思维敏捷地说,动之以情地演,将思维训练、语言发展、情感熏陶交融在一起,相互促进,整体提高。 五、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

4、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

5、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看”“玩”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羊”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

6、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填空: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7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狐狸、猴子、小鹿、松鼠,他们是怎么做的?(跟、跑)

7、读3、4自然段。 2、狮子跟他们有什么不同?他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7自然段,划出描写狮子的句子。 3、(示图2、图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狮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狮子不慌不忙是因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810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 (四)学习1112自然段 睢,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11、12自然段。 (示图4)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

8、,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咕咚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根据童话故事的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诵读中识字、感悟和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明白,无论遇上什么事,都要弄清事情的真相,不能随便听信,盲目从事。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2、识字,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并把课文演一演。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挂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时间: 二课时

9、。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1、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 2、学生观看表演后,屏幕出示课题,并配上“咕咚”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 2、通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的形式标出课文的生字词。 3、屏幕以各种小动物带出生字词,让学生自由拼读、开火车、手拉手等多种形式读。 4、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5、互相合作、讲讲故事 (1)、小组(同桌)合作讲故事。可以独立完整地讲给同学听: 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各讲某一部分;还可以讲自已最喜欢

10、或自已认为最有趣的一部分。 (2)、指名(小组推荐)上台讲故事;同样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互相补充。 (3)、组织评议。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6、写生 (1)、让学生说说自已最想写哪一个字,教师范写,学生跟着书空。 (2)、学生自已练习书写。 四、勇闯“接龙阵”。 师:咦!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或挂历图“接龙阵”) a)听课文例子的录音,让学生知道该怎样“接龙”。 b)全班分四至六个组先在小组内进行练习词语接龙。 c)分组竞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多又好,评为优胜组。 六、检查书写情况 七、想想、连连、读读 d)出示生字“大、花、水、河、叶、树、

11、黄”。 师:有些生字娃娃正在小树林里玩,咱们去瞧瞧。 e)能过“大”是我们的好朋友,“大大大”的形式认读,全班读。 f)出示连一连,组成词语的例题。 小结:通过学习,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后记: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讲授法和谈话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学生快乐中学。 2.让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兔子、狐狸、猴子、小熊、松鼠、狮子,让他们表演这些动物最拿手的本领,使同学们特别兴奋,在快活的气氛中学习,学习效果当然更好。 3.让学生自主识字,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互相合作,交流意见。让学生用自已

12、的方法识字。学生会认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看、着、兔”等7个生字 咕咚教学设计3 1、知识目标 (1)复习字词,巩固拟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多想、多看和多问,才能了解事实真相”的道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的头饰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朗读指导法、小组合作法、开放式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词句。 师:小朋友,美丽的大森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事。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玩。你们高兴吗? (播放录音:要想去森林,先要闯三关!) 师: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第一关:词语小火车。(出示词语:咕咚、吓了一跳、拔腿就跑、小鹿、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