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1089676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识记:对立的基本含义,统一的基本含义;(2) 理解:以多种事实阐释矛盾的概念;(3) 运用:以切身感受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以正反两方面说明对待矛盾的态度;2、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3、 觉悟目标 学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人和事,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他人、自己。教学重点矛盾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对立与统一的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提纲1、 矛盾的含义;(1) 定义(2) 理解:A、对立的基本含义B、统一的基本含义 定义表现: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

2、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3、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第二课学过了普遍联系,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学继续提问) (问)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呢? 先看一个事例,隐形轰炸机之例。问:美国为何要选择“隐形”飞机?(教学回答,教师归纳) (答)是为了避开雷达的监视保护自己。具体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这种联系,哲学上称之为矛盾的联系。 引入:矛盾双方的联系是联系的根本内容,要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就要认识事物的矛盾,就要认识事物的矛盾,就要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

3、法这一课的总体知识框架如下: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2)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特点 2、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1、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主次矛盾) 2、看问题要分析主流与支流(矛盾的主要与次要方面) 从本课知识的内容与结构可知,学习本课内容,首先必须弄清矛盾的概念。第一节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板书)一、 什么是矛盾(板书)韩非子中的一篇寓言自相矛盾,其中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呢? 讲:战争之武器“不可陷之与天之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里将的是逻辑矛

4、盾(副板书:“逻辑矛盾”)。 前二者都不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即:辨证矛盾,什么是辩证法讲的矛盾呢?1、 矛盾的含义(1) 定义:矛盾就是对仪统一的关系 就武器意义上的矛与盾展开,矛要锐利,盾要坚固,这样的一种关系,用哲学语言概括。叫做“矛盾双方是对立的”。(2) 理解1、 对立的基本含义(见课本)说明:哲学意义上的“斗争”不等同于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斗争。因为:一方面,范围不同;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的“斗争”只有对立,没有统一,而哲学意义上的矛盾还包括统一的一面。2、统一的基本含义武器意义上的矛与盾不仅对立,也存在统一的一面。包括现代武器无不如此。这就意味着: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强调条件性

5、) 另外,统一性还表现在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让学生举例,并分析)教师分析总结: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有亦易矣;不为,则易有亦难亦”。析:难与易是一组矛盾,固然存在对立面;但也可转化,条件就在于“为”。结论: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又如:失败与成功的转化; 幸福与痛苦的转化;“塞翁失马”的典型中祸与福的转化。要理解矛盾的定义,还必须明确:2、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如物质与精神:(1)对立;前者决定后者 (2)统一:依存并可转化,精神力量可转化为物质成果。 由于事物范围无限扩大,任何一事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任何一事物都有自己的整体与部分,同此,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既指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也指事物之间的年对立统一。3、事物内部与之间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板书)本课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唯物辨证法的矛盾的概念,具体内容有:矛盾:(1)对立 (2)统一:不可分割强调:矛盾不同于具体事物的矛盾; 对立中的斗争性不同于具体社会生活中的具体斗争; 统一中的依存和转化是有条件的。课堂练习 见一课三练及高考练习 张 怀 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