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智慧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1078410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求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追求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追求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追求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追求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追求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求智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追求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发明力的时空。课堂教学呼叫着老师智慧的闪现,要讨教师能智慧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利用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功效和教学效果。下面就怎样打造数学教学的智慧谈点自己的实践和思索。一、 研读教材的智慧当我们在研读教材的时候,会发觉,教材中的旁注、留白、插图、展现次序、编排结构等细节中无不暗藏玄机,浸润着编者的课程观、教学观、价值观,凸显出数学知识内在的本质和联络。有些细节藏得很深,需要我们展开深度研读,深入挖掘,细心掂量,倾心对话,充足实践。我校曾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的“长方形周长计算”这一内容,进行过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材中的例题

2、是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背景,提出计算篮球场的周长问题,引导学生联络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执教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教学思想。甲老师经过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经过探索活动学会了“长+长+宽+宽”、“长2+宽2”、“2”这三种计算方法,并进行了交流和展示。而乙老师并没有止于教材所展现的三种算法和交流,而是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公式揭示出来,并经过板书展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学会用公式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在进行教学研讨的时候,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看法:有老师认为,让学生探究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是必须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对几个方法进行优化也是需要的,但这么还不够,老师还是要教公式,这么学

3、生记忆深刻,便于计算。而且有老师深有感慨地说,有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连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全部不知道,因此认为有必须把公式告诉学生。而有的老师则认为:教材中没有给出公式,是有道理的,那是担心学生会机械套用,因此还是不要把公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不要给学生展现公式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假如将新旧教材作一个对比,就会发觉,编者对这一章节的编排是不一样的。旧教材最终要求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周长公式,而新教材却不以定论的形式展现周长公式,而是给了一个实例,任由学生发挥自己对周长概念的了解。这么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是这么一个思索,即教材在此处不展现公式,是编者的一个策略性隐匿。也

4、就是说,这么做现有利于激活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探索活动含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主动参加探索活动。当然,在这里我们不但要洞悉教材编写的精神要求,明白“为何这么编”,同时,我们不妨再作部分深度的研读,追问“为何能够这么编”。其实,图形周长的计算要不要公式应依靠于图形一周“线”的属性,即它是否含有可测性,也就是它上面的每个点是否能够放在测量工具上,得到一个测量值。像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算周长就不需要公式,而像圆这种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征决定它“不可测量”或“难以测量”,这就需要公式来算周长。如此深究,我们便可在更大的知识平台上取得深入深入的解释。所以,我们

5、在解读教材时,要多问多个“为何”。注意搞清前后联络,整体解读教材,深入领会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策略。二、 设计教学的智慧教学设计是老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前期准备,反应的是老师“怎样教”的智慧。纵观教材的编写,我们会发觉,教材在设计时,总是预设了部分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基于此种设定设计了教材思绪,但教材思绪并不完全是课堂教学中必需遵照的教条。这是因为教材是一个文本化材料,而文本化材料所覆盖的时间和空间全部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它不可能完备地展现出教学思绪。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实际利用教材的时候,不妨作出这么的部分思索:学生的哪些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经验能够作为课程资源,学生需要按哪种进程

6、进行学习,怎样来设计教学才能更加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有了这些思索,再来对教材进行程序化、动态化的更新、调整、补充、重组,这么才能发明出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数学课堂。比如:“圆锥体积”的教学这部分教材在编排时,设置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空容器各一个,然后经过装沙试验,让学生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安排假如不作处理,而是直截了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掩盖数学知识取得的过程。假如只是采取书中提供的一组试验材料,老师做试验学生看的话,那么最终学生对“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知识的感悟是不深刻的。在以后列式计算的过程

7、中,学生经常会把漏写。为此,一位老师在教课时,对它进行了充实、重组和处理,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新建的数学。详细作了以下的处理:1.提出实际问题,激发求知欲,并建立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表象。展现问题情境:由圆柱制作圆锥。李师傅给了徒弟小王一根圆柱形木头,让她做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5厘米的圆锥。假如你是小王,你怎样做?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小组交流,得出: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沿着这个中心点和圆柱的另一底面削去边缘部分。2.依据表象,进行猜想估量,产生“试验”的需要和框架。师:请估量一下,做成的这个底面直径10厘米,高5厘米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说理由。整理学生回复的数据材料。猜测估量,得出: V圆锥V圆柱3.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数次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判别得出结论。操作。刚才大家的估量到底对不对?请同学们依据课前已经准备好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