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1012454 上传时间:2023-11-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重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题目(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初中文言文16篇目录 重点句子翻译和理解题论语十则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马说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1.论语八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

2、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卫灵公)一、释词。【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恼恨,怨恨。【故】旧知识。【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诲】教,教导。 【女】同“汝”,你。【是】此,这。【何以】凭什么。【谓】称。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是以】因此。【识之】识,记。之,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行】走。【焉】在里面。【善者】好的方面。【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 【启】启发,开导。(21)【反】类推。(22)

3、【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23)【举一隅】举,提出,举出。隅,方角。(24)【则不复也】就不再教他了。则,就。二、译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学习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温习旧知识就知道新的知识,这种人可以让他做老师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但是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他)聪明而又爱好学

4、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自己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几个人一起走,在他们中间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就作为自己借鉴,要改正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就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三、问答。孔子阐明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 。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学生要善于发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生活中既要学他人长处,也要吸

5、取他人的教训,我们常常引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阐述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误解自己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是(用论语中的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朋友造访,表示欢迎,请你用论语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教学要能让学生触类旁通,善于启发学生的句子是: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要求摘录句子:说学习方法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

6、识之。温故而知新。说学习态度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思想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教学方面的句子是: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鱼我所欲也(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

7、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释词【欲】想要不得。 【得兼】同时得到。【苟得】苟且取得。 【患】祸患。【辟】同“避”,躲避。【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 【由是】用这种方法。【是故】因此。【独】仅,单单。【是】这。【丧】丧失。【耳】罢了。二、译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选择正义。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

8、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求生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来躲避灾难,但有人不做。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三、问答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答:舍生取义。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答:用设喻引出中心论点。“鱼”比喻“生”,“熊掌”比喻“

9、义”。3为什么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灾难我却不去躲避?答:因为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可贵的(所欲有甚于生);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为可怕的(所恶有甚于死)。4比生命更可贵(所欲有甚于生)的是什么?比死亡更为可怕(所恶有甚于死)的是什么?答:比生命更可贵的是义,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不义。5“非独贤者有是心”中的“是心”指什么?答:舍生取义。6本段中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本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说明)答:开头用了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道理论证,从所欲和所恶两方面分析要舍生取义;再从反面假设没有比生和死更重要的东西,则不会舍生,用的是正反论证。(

10、鱼和熊掌,生和死是对比论证)7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种种选择,有人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心态对待,这同文中的哪句话意境相同?答: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8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孟子却提出了要“舍生取义”的观点。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同意孟子的观点。“义”是人格的基石,当“生”与“义”发生冲突时,在力保生命的前提下,尽“义”。9请你举出历史上或生活中一些“舍生取义”的典型例子。答:南宋文天祥失败被俘后,宁死不降元;刘胡兰面对日本鬼子的铡刀,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字,英勇就义;闻一多面临特务暗杀,大声疾呼救国真理。10请你积累孟子的一些哲理名言。答:1

11、1人生有许多选择,有时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学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答:(二)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即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本心。一、释词【弗】不。 【与之】与:给。【蹴】践踏。 【屑】值得。这里是接受。【万钟】丰厚的俸禄。【辩】同“辨”。【何加】什么益处。 【得】同“德”,感激。【乡】同“向”,原先,从前。 【已】止。二、译句蹴尔而与之

12、,乞人不屑也。译: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三、问答1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例说明。答: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论证义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又举了反面的例子,论述“万钟”不应接受;对比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论证前者更重要,但与义相比,义更重要。2“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相比,为什么前者更重要?两者与“义”相比,为什么“义”最重要?答:因为“一箪

13、食,一豆羹”关系到生死,也考虑人的品德。而“万钟”虽然数量多,但只是关系到“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所以前者更重要。但与“义”相比,又不如“义”重要,因为“义”是人最基本的做人道德,是人的本性,是人的羞恶之心。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什么不良后果?答:见利忘义行为;其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其后果是“失其本心”。4“此之谓失本心。”“本心”指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本心指“舍生取义”(羞恶之心);这句话揭示了见利忘义行为的根本原因。5过去你一定也做过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

14、?讲述你的选择,说说你从中总结出什么经验教训或悟到什么?答:6积累:你还学过哪些关于舍生取义的名句、名人事例?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见利忘义的典型事件?答:7判断下列词的不同意义。与。 呼尔而与之(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为。 为宫室之美(为了) 宫室之美为之(做)则。 得之则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释词【发】被任用。【举】被举用,被选拔。【士】狱官。【任】责任,担子。【苦】使受苦。【劳】使劳累。【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拂乱】拂:违背。【所以】用这些办法。【动心】使他的心惊动。动,使惊动。【曾益】增加。曾同“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