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097719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2007-09-29 20:09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 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 刘叉等人。这个诗派创作的特点是通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 会的弊病,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韩孟诗派的形成“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韩孟诗派及其诗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贞元八年( 7 9 2 ), 4 2岁的孟郊赴长安应进士举,24岁的韩愈作长安交游者一首赠 孟郊及孟生诗相赠,二人始有交往,由此为日后诗派的崛起奠 定了基础。此后,诗派成员又有两次较大的聚会:一

2、次是贞元十二年 至十六年( 7 9 68 0 0 )间,韩愈先后入汴州董晋幕和徐州张建 封幕,孟郊、张籍、李翱前来游从;另一次是元和元年到六年(80 6-8 11)间,韩愈先任国子博士于长安,与孟郊、张籍等相聚; 后分司东都洛阳,孟郊、卢仝、李贺、马异、刘叉、贾岛陆续到来, 张籍、李翱、皇甫湜也时来过往,于是诗派全体成员得以相聚。这两 次聚会,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的形成至为重要。第一次聚会时,年长 的孟郊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诗风,从而给步入诗坛未久的韩愈以 明显影响;到第二次聚会时,韩愈的诗歌风格已完全形成,他独创的 新体式和达到的成就已得到同派诗人的公认和仿效,孟郊则转而接受 韩愈的影响。通

3、过这两次聚会,诗派成员酬唱切磋,相互奖掖,形成 了审美意识的共同趋向和艺术上的共同追求。作为一个诗派,韩、孟等人有明确的理论主张,首先是“不平则 鸣”说。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 的抒发。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 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这篇序文是专为一生困厄潦倒、怀才不 遇的孟郊作的,文中以“善鸣”推许孟郊,则其更重视穷愁哀怨者 “鸣其不幸”的倾向不言自明。在荆潭唱和诗序中,韩愈进一步 指出

4、:“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 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 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这里的“和平之音”和“愁思 之声”虽都可视作“不平”之鸣,而且所谓“欢愉之辞难工”并不是 说不能工,“穷苦之言易好” 也不是说一定好,但从文学创作规律来 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便很难表 现出“鸣”的深度;而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 所导致的“不平”之鸣便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本来,作 为诗文大家的韩愈是更重视文的,他说自己不过是“馀事作诗人” (和

5、席八十二韵),并明确认为与他那些“约六经之旨”、“扶树教道”的文相比, 其诗只是抒写“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上宰相书),以“抒忧娱 悲”(上兵部李侍郎书)而已。然而也正由于韩愈没有把诗与文 等量齐观,才使诗歌避免了成为道学工具、政治附庸的命运,才得以 保持其“抒忧娱悲”、“感激怨怼”的美学品性。“感激怨怼”就是 “不平”,“抒忧娱悲”就是将此“不平”不加限制、痛痛快快地抒 发出去,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送孟东野序),指的便是这 种情况。由此看来,韩愈提倡“不平则鸣”,就是提倡审美上的情绪 渲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 物质。韩孟诗派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笔补造化

6、”。用李贺的话来说, 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高轩过)。“笔补造化”,既要有创 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孟郊非常欣赏“手中飞黑电, 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送草书献上人归庐山) 的书法艺术创造,由此而及于诗,他认为虽“形拘在风尘”,但可以“心放出天地”,用一己之心去牢笼乾坤,绳律“万有”(奉报翰 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在赠郑夫子鲂中,他这样说道: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宋玉逞大 句,李白飞狂才。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将天地纳入“胸臆”之中,“由我”来尽情地裁夺,这是何等大 的气魄!而只有发挥创造性的诗思,才能“裁”物象,“该”造化, 吁嗟之间而

7、生风雷之象。与孟郊一样,韩愈也十分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 他一再说:“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 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咏雪赠张籍);“规模 背时利,文字觑天巧”(答孟郊)。研讨诗文而至于“幽玄”, 搜求“智网”复辅以“雕刻”,造端命意、遣词造句则要力避流俗, 觑寻“天巧”,足见韩愈的创作取向。韩愈还屡屡强调写作要“能自 树立,不因循”(答刘正夫书),要大胆创新,“勇往无不敢” (送无本师归范阳)。他说“若使乘酣骋雄怪,造化何以当镌劖 断!”(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这已经不是要“笔补造 化”了,而是在向造化宣战。司空图评韩诗云:“韩吏部歌诗累百首

8、, 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 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序)韩诗这种风格的形成,不 能不说与其特富创新意识的诗歌理论以及中唐的文化趋向有着紧密的 关联。韩孟诗派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在调张籍一诗中,韩愈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我 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 瓢酌天浆。此诗与当时一些崇杜抑李论者迥异其趣,给予李、杜诗以同样的 高度赞誉。这赞誉的落脚点不在李杜诗的思想内容,而在其诗“巨刃 磨天扬”那奇特的语言、雄阔的气势和艺术手法的创新。所以韩愈与 李杜精神之“

9、交通”处便是“百怪入我肠”,他欲追踪李杜,所取法也正在于此。所谓“拔鲸牙”、“酌天浆”,将其胆之大、力之猛、思之怪、境之奇发挥到极致,完全是一派 天马行空、超越世俗的气象。这是一种的审美取向,韩愈不仅在自己 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实践它,而且用以审视、评价、赞许同派其他诗人 的诗作。他说孟郊的诗是“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 妥帖力排奡”(荐土);说贾岛的诗是“狂词肆滂葩,低昂见舒 惨。奸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说张籍的 诗是“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 中赠张十八);说自己与孟郊、张籍等人的诗是“险语破鬼胆,高 词媲皇坟”(醉赠张秘书)。其着眼

10、点都在力量的雄大、词语的 险怪和造境的奇特。尽管上述某些评论并不符合诗人们的创作实际, 但却突现了韩愈美学思想;尽管在论诗时韩愈也注意到了“妥帖”、 “平淡”的一面,但由于他主张的重心在雄奇险怪,便往往顾不上平 淡妥帖了。与韩愈相同,韩孟诗派其他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的审美 取向,如孟郊声言自己为诗“孤韵耻春俗”(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 之诗);卢仝自谓“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忽忽造古格,削尽 俗绮靡”(寄赠含曦上人);刘叉宣称“诗胆大如天”(自 问)、“生涩有百篇”(答孟东野);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 艳诗境的构造,既“笔补造化”又师心作怪。虽然这些诗人因自身遭 际所限,视野不够宏阔,取材偏

11、于狭窄,大都在苦吟上下功夫,以致 雄奇不足而怪异有馀,诗境也多流于幽僻蹇涩,但他们却以自己的美 学追求和创作实践有力地回应了韩愈的主张,强化了以怪奇为主的风 格特点。从“不平则鸣”到裁物象、觑天巧、补造化,到明确提出雄奇怪 异的审美理想,韩孟诗派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诗歌创作理论。它突破了 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 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 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韩孟诗派- -2007-09-29 20:10韩孟诗派- -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 家和诗人,是一个叱深咤风云的人物。他

12、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 和扩大汉语的表达功能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 章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从这种主 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语汇。如“面目可憎”,“垂 头丧气”,“不平则鸣”,“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等。这些 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帮谤伤!蚍蜉撼大 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 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摇动大树。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 震撼力。韩愈既写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 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

13、,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 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以文为诗”。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俾赤脚 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寄卢仝)且不说“破屋数间而已矣”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 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 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 到亲切。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山石荦确行径微,黄 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粗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 绝,清月出岭光

14、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 纷烂漫,时见松粝皆十围。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 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嗟哉吾觉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把议论引入诗中,这可以说是韩愈开创的风气。可以这样来总结: 韩愈是中唐也是整个唐代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他的诗狠便奇险,气魄 宏大,想象丰富,像惊风掠地,闪电腾空,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 他追求新颖、奇特,甚至不怕流于怪诞。在遗词造句、立意布局上都 极力要从前人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期能产生一种不容抗拒的震撼力, 使人耳目一新。不过他有时使用散文句太多,使人感到太平淡,或使 用冷僻字太多,使人根本读不懂。他又爱在诗里发议论以致有时造成

15、说理的成分太重,虽然新奇,却往往没什么诗味。由于他的诗 狠重奇险的风格牲非常突出,影响很大,同时缺陷也明显,因而在后 世引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的说他超过杜甫,贬低的则说他根本 不懂诗。宋朝人爱在诗里发议论,搬弄学问,就跟他有很大的关系。这里陕西扶风县法门寺。法门寺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有镇寺 之宝佛骨。为了这节佛骨,韩愈曾差点儿丢了性命。当时,信佛 的唐宪宗把佛骨迎入宫中,于是在京城长安引起轰动。针对这一事件, 韩愈写了论佛骨表,指出信佛对国家没有好处。文中提到,自东 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惹得怕死的唐宪宗勃然大怒,非要处死 他不可。由于大臣们苦苦求情,他才算捡回一条命,被贬到广东潮州

16、。 韩愈起程去潮州时,路过陕西蓝田县的蓝田关,写了这首给他的侄孙 韩湘的七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 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原有意,好收 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白的诗是一口气喷出来的,韩愈也一样。不过,李白随心情而 定,也许是一声怒吼,也许是一声叹息,讲究的是自然。韩愈则不然, 总的看来,使人感到就像唱黑头,运足了全身的气力,猛一嗓子喊出 来,要的是一下把人镇住的效果。这就叫气势!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愿脱去而无因!安得长翮大翼如云生 我身,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死生哀乐两相弃,是非得失会闲人! (忽忽)这里说的,不过是庄子式的达观,把生和死等同起来。按常情来 说,既然活着不觉得有什么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