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952589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系和林盘的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系和林盘保护利用的方法与实践以大邑安仁历史文化保护区为例摘要文章以提升城市生态、城市特色为出发点,以“反规划”理念与技术为手段,选取水系 和林盘作为研究对象。水系方面:利用GIS模拟生成场地水文,并与现状水系格局对照分 析,确定自然水文过程是否完善,进而通过措施予以改进。林盘方面:依据观赏者视线感受 和林盘的构成特色,确定理想林盘的空间规模和组成要素,进而指导林盘的修缮和新建。刖言:自然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实现生态安全、营造生态景观的主要手段,乡土文化景观是延 续地方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它们都将成为未来城市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片。水 系和林盘是安仁自然和乡土文化景观的代表。安仁是以打造

2、民国庄园文化、红色博览文化为 主题的旅游城市,这也为发掘和提升古镇内自然和乡土文化景观提供了契机,形成以历史文 化博览、乡土文化、生态文化三足鼎立的多元旅游城市,这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求。水系的保护与利用安仁地势平坦,无突出山体与丘陵,典型的自然景观表现在水系上。具体方法是:第一 步:利用计算机进行自然过程模拟一一水文分析与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模拟水文与 现状水系之间的差别,梳理其中的原因,并判断是否需要恢复潜在水文格局。就研究区而言, 一个有意义的发现在于:其中一条典型水文过程的阻断和掩埋,导致视觉和生态价值恶化, 严重影响古镇风貌,因此规划中将其延续并生态治理。图一模拟水文过程图二现

3、状水系第二步;根据现状水系质量和布局,进行水系类别梳理,进而确定规划岸线和整治方式。 就本研究区而言,分为湿地(包括水源湿地和汇水湿地两种)、自然河流、人工灌渠和掩埋 水系四大类。统一的原则是:综合提升生态和游憩价值,具体表现在恢复河流生态驳岸,增 设亲水、游憩平台,修建非机动旅游路线等方式。如下图示意:图三绿道图四湿地与游憩综合林盘的保护与利用在项目的不断推进过程中,逐渐对林盘形成了以下的认识:1)林盘是川西典型农业景观,具备独特的视觉、文化价值,是地方特色的重要表 现。2)林盘是川西平原人民智慧的结果,从林盘的选址不难看出,林盘多分布于自然 汇水区旁,有助于世代定居、繁衍。笔者相信仍有很多

4、不曾发现的智慧蕴涵于林盘之中。3)林盘单元的完整构成:包括农田、水网、树林、竹林、错落的民居和空间环境, 仅有单一元素不能称其为林盘。4)从沿路游览者的视角,道路至聚居点的距离是影响林盘整体印象的关键,从内 部体验者的视角,聚居点内建筑体量掩映于丛林,以及前后错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体验 的关键要素。如下图所示图五观赏者的视线分析为营造平原林盘风光的开阔和辽远的意境,以及合理的土地利用,驻立于林盘外围道路 上的观赏者,仰视视角通常在1 2度范围内,以此计算的道路离林盘的水平距离应处于66 132米范围内,现状观赏效果好的林盘距道路距离也映证了这一结论。为方便管理,我们 选择以80 100米为宜。紧

5、接着,判断林盘建筑的规模。据现状显示,每个林盘的建筑聚落控制在直径为100 米的范围内,未来修缮和新建的林盘我们认为延续这一规模是应该的。因此形成如下的理想 林盘结构示意图:图六理想林盘结构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区范围内的林盘和农田按上述结构新建和规模扩大,采纳原有林盘 建筑体量和空间布局方式保护利用,可延续和提升川西林盘风貌。结语由于安仁主要自然景观为为水系,主要的乡土文化景观为林盘,因此选择以这两个元素 作为研究对象。实际上,场地内的乡土植物,具有特色的墓葬形式都是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 方面,这些需要在城市设计中得到重视。以往,安仁的细小水系不足以成为功能布局的限制因素,本研究将水系提升到功能布局 的前面,颠倒“图”与“底”的关系,也反映出对不明显,限制力度不大的生态过程的尊重, 同样对林盘保护利用也反映出对弱势的乡土文化的尊重。对自然景观和乡土文化景观的尊重 和发掘是建设城市生态化、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应该要警惕“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观念,正 确地重视并利用它们,甚至有意扩大这种效应。作者简介:汤敏,规划二所,助理规划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