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过渡技巧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093708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过渡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议论文过渡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议论文过渡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议论文过渡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议论文过渡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过渡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过渡技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紧密承转,贯通文脉 议论文的过渡技巧写议论文时,有的文章却脉络不明,似断似连,甚至出现裂痕,缺乏过渡这个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桥梁纽带。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许多文章,学过的不少课文,之所以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自然,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是与恰当安排过渡分不开的。那么议论文中的过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一、材料与观点的过渡常用的表述方式有以下几种:(1)这则材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得到了这样的启示)(2)这虽是一则寓言,但却形象地说明了(这则材料的寓意是)(3)由此观之(4)为什么会这样呢?(5)由此,我明白了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例1】我曾读过一本书,是说美国人的消费,美国人都是花未来的钱,而享

2、受现在,“举债度日”,我想一旦出现无赖不肯还钱,怎么办?原来美国有个信用局,若某君出现信用违规,即通知各大银行,封杀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无立身之地。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诚信,诚信是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二、论点与论述之间的过渡话题作文,学生从话题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阐述见解。一部分学生写议论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结合生活和社会现象对论点进行论证,但缺乏必要的语言过渡,使观点与材料分离。写作中,由提出论点到联系现实进行分析论证,文中常常使用“现实生活也有同类者”“我不禁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同类现象”等句进行过渡,形成观点与论述之间的自然转换,文气贯通。例如:1、由此,我联想到我们人

3、类社会2、物性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3、这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4、物犹如此,人亦然。【例2】马卡连柯的话令人深思。对花赞赏之余,为什么要手里拿起铁铲、剪刀和巴黎绿呢?为什么不考虑花是否愿意接受呢?这是因为花虽美,但美中也会有不足之处,美中会有隐患。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杂枝、病枝、虫害,再美的鲜花也会衰败、凋零。物性如此,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师长在表扬肯定我们的优点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指出我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想“爱之深”,就得“责之切”。三、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之间的过渡。论辩时理论论证为使论述变得深刻,事实论证为使论证显得具体,分析说理时联系生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两

4、者结合使用就应注意由此及彼的恰当过渡。(一)理论到事实1、“就拿来说吧”或“例如”来过渡;2、纵观古今,凡是无不是3、古往今来,无数成功者的业绩都4、纵观古今中外名人学者的成功历程,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功的秘诀在于5、放眼寰球,纵观古今,大凡有无不是【例3】古往今来,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屡见不鲜,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例4】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例5】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许,将来也如此。【例6】历史上的教训,足以使我们对此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例7】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

5、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世界。(二)事实到理论若先事实论证再理论论证,过渡文字一般则是对事实包含道理的分析、总括。1、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这正如所说”等词语或句子进行过渡。2、在生活中广为传颂着这样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3、“”,不正是精神的真实写照吗?可见4、“”这妇孺皆知的俗语告诉我们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5、“”这句话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四、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之间的过渡。1、正面分析与反面分析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则”“如果不这样”等关联性词语完成;2、正面举例与反面举例之间的过渡则一般采用“也有与此相

6、反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过渡。【例8】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对问题,可如今的世界却有很多人,无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实际和考虑别人的情况。如果“非典”在发现初期就被重视而不隐报,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会如此猖撅。如果美国理性面对伊拉克的核危机,试着用卜交手段解决,也许美伊战争就不会爆发,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伤了。五、层与层的过渡。为了使论述充分、深入,写议论文必须讲究说理的层次性。说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以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为主,具有并列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一般借助“同时”“还要”等关联词语过渡衔接;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之间的过渡则往往借助“不仅如此而且”“更进一步说”以及“当然”等词句进行过渡

7、衔接。1、无独有偶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3、个人如此,国家民族又何尝不是这样?4、那么我们该怎样做呢?【例9】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例10】在现代,有没有韩非子笔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干部的任用问题上就出现了“任人唯亲”的弊端,一些领导在任用下属时,不是视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与自己远近、使一一些无德无能的人混人干部队伍,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门外。六、辩证过渡(一)欲进先退在对某问题阐述自己观点见解时,先要承认与此相反的观点见解存在的合理性,然后指出其道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语

8、意一转,话题转入对此观点见解的主要论述。“退”是通过承认反面的观点见解以防论证疏漏,“进”是论证文章论点的主体。【例11】的确,外在环境的感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世界观还未形成,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多少青少年受坏人拉拢,看黄色书刊、录像,赌博、酗酒、偷盗、抢劫,逐渐走向犯罪的深渊。难怪昔有“孟母三迁”之举,这是促进孟子成为一代儒圣不可否认的外因条件。甚至多少知识名人、革命志士、人民功臣、劳动模范,也经受不了环境的熏染,荣华富贵的诱惑,最终沦为历史罪人。然而(转入论题),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9、例12】诚然,正是由于有了人类之间曼妙的情感,全社会乃至全世界才不至于陷入一种盲目的、机械性的单调之中就如同电影摩登时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绘的那样,人的言行似乎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变得毫无生气,如同机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会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凭借情感就可以主导全世界,就可以来评判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这还需要客观的评价标准,诸如法律、法规等等而这些则又需要认知与进一步的探索。否则,理性的天平就难以使得整个世界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下继续发展。3、理性固然在认识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们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吗?难道感情在认知过程中永远起着反面的作用吗?其它如:诚然、固然、毋庸置疑(二

10、)主论先行,后堵偏漏通常的句子格式是,当然不是而是(然而),凡事都有度,过犹不及。1、当然,在历史上尽管也有“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如出污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镛;但毕竟凤毛麟角,为数不多。这些事物特殊现象怎能掩盖外因能促进事物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一般规律呢,怎能忽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哲理名言呢?2、当然,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不能说“不”。如果你面对一潭死水的生活,波澜不起,生命的冲劲早已缺席,人生的斗志也了无踪影,你应该对这样的生存现状勇敢地说“不”。1999年,高燃以一个

11、中专毕业生的身份只身来到广州打工,又毅然抛弃月薪5000多元稳定工作,多方联系进入一家高考补习班,次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创办市值上亿元的MYSEE公司。央视记者李小萌采访他,他说,我不想过那种一眼就可以望到头的人生。高燃勇敢地跟平庸的生存状态说“不”,高燃超越了自己,他成功了。3、我们不要轻易说“不”,并不是去做一个逆来顺受毫无原则的人,面对沉沦的陷阱和惰性的挑衅,我们要勇敢地说“不”;面对厄运的打击、失败的考验和种种执著人生的坚守,我们不要轻易说“不”。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坚守早就认定了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超越自己的过程,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坚守的过程。议论文中的过渡衔接

12、没有固定的格式或词句,只有常用的方法。议论文过渡例文欣赏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从生活现象谈起,先反后正,辩证分析,提出问题。)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

13、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由系列材料推出观点。)放眼寰球,凡是有所建树的人物的事迹无不是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过渡句)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

14、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由系国内到国外)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过渡句)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由伟人到身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作 业:勾画出下列文中表示过渡的词语或句子。站直了做人两千年前的

15、一汪秋水边,风轻轻地拂过芦苇荡,浮起一片秋光。庄子身后,是请他为相的楚国使者。面对荣华富贵,庄子“持竿不顾”,依旧陶醉于悠然的隐者生活,只留给使者一个背影,坚挺直立的背影。穿越悠远的历史时空,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守自我持守的高大形象。作家鲍鹏山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那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尽管“不可企及”,古今多少人心向往之,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都向往拥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挺直的人。往事越千年,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总能找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他们和庄子一样,站成一棵棵让世人“无法企及”的大树。楚大夫沉吟江畔,纵使受尽排挤,颠沛流离,至死不悔,屈原仍不易高尚之志,这是他的坚贞;陶渊明封印辞官,粗布麻衣,饮酒采菊,纵然生活清苦,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志气;朱自清毅然决然,虽然饥病交加,痛苦难耐,也不吃美国的救济面,这是他的骨气。或排挤打击,或权势重压,或生活困厄,都摧毁不了他们的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