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926698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特色疗法操作规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管理制度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医疗执业。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药合理。4、积极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高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资格。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o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利,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况给予奖励。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

2、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或者严肃处理。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解释清楚,以取得合作。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3、取侧卧位,根据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缓缓流入。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T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7、待10-15分

3、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清理用物。附:1.治疗便秘灌肠方生大黄12g芒硝9g枳实12g厚朴24g2.醒脑开窍灌肠方天麻15g法半夏9g石菖蒲15g胆南星12g竹茹15g黄连9g生大黄9g枳实12g厚朴18g远志15g瓜篓15g水牛角15g3.安脑通脉饮天麻15g天竺黄15g茯苓15g石菖蒲15g姜半夏12g益母草15g三七12g厚朴12g胆南星12g酒大黄9g甘草6g适用于中风病急性期风痰上扰,痰瘀阻络二、耳穴压豆法【目的】耳穴埋籽是采用王不留行籽(或菜籽)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眩晕高血压、中风后呃逆、便秘、失眠、食欲不振等。【

4、用物准备】治疗盘、探针、棉签、0.5%碘伏、镇子、王不留行籽、胶布、剪刀、弯盘等。【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2 .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3 .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4 .埋籽:将王不留行籽粘于7mm7Inn1.胶布中间,贴于所选穴位上,并用食指指腹按压。5 .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6 .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根据需要留籽23天。7 .撤籽:撤除胶布和王不留行籽,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8 .操作完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注意事项】9 .耳廓有炎症、冻伤或有习惯性

5、流产史的孕妇禁用。10 动作轻巧,按压力度适中,使病人有“得气”的感觉即可。11 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三、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D药物: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3)体位

6、: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5)消毒:部位:用75%乙醇或O.5%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3)填法:将

7、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3、贴敷部位偏瘫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肩鹘、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环跳。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用大黄、杏仁等清热泻火,润肺,消积食的中药对患者神阙穴进行敷贴,以润肠通便。三、施术后处理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

8、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四、注意事项D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2)孕妇、幼儿慎用。3)颜面部慎用。4)糖尿病患者慎用。5)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6)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7)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8)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9)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10)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11)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

9、及时到医院就诊。五、禁忌D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义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四、中药足浴的操作规程足被称为人的“第二心脏”,它是人体上一块蕴含无限宝藏的神秘“器官”。而足掌这个狭小的空间却汇集了身体一半经络。足为三阴经(肝、脾、肾)之始,三阳经(胃、胆、膀胱)之终,足部有52块骨头、66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小腿皮肤角质层薄,血管、神经、肌肉丰富,利用药物吸收,所以我们常常选用小腿和足作为局部泡浴的部位。一、原理及

10、功效中药足浴是通过温度和药物,利用皮肤的御邪、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局部皮肤、肌肉、关节,改善三者的代谢、强化其功能,并且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针对局部及全身的疾病进行治疗。能调和周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足浴可以减轻疲劳,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去除污垢,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药物,还可通过皮肤在温水作用下的强渗透能力,充分吸收中药成分,疏通筋骨关节还能防治感冒、脚疾、冻疮和关节痛等症。二、足浴配方1 .温肾壮阳配方药材:阳起石、菟丝子、小茴香、肉桂、熟地、蛇床子、茨实。2 .活血祛瘀配方药材:丹参、赤芍

11、、泽兰、王不留行、当归、大黄、牛膝、川苜。3 .祛风除湿配方药材:老姜、肉桂、牛膝、秦无、泽兰、桑枝、独活、赤芍、徐长卿、防己。4 .消除疲劳配方药材:党参、北芭、茯苓、白术、川苜、陈皮、石菖蒲。5 .袪脚气配方药材:苦参、黄柏、大黄、蛇床子、紫草、赤芍、地肤子、石菖蒲、蒲公英。6 .改善睡眠配方药材N五味子、川茸、石菖蒲、香附、夜交藤、郁金、百合、茯苓、柴胡。三、操作流程1 .足浴前需要选择足浴桶,中药足浴一般使用木质材料的足浴桶,这样吸收药物的效果更好;中药足浴水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深度要没过脚踝。2 .足浴时在足浴的过程中,最好用手按摩足部,按摩方法如下:推法:足底上半部“人字形”下约

12、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双手大拇指并拢,用力掘住该位置,往上推36次,至足底发热为止。此法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压揉法:足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双手大拇指按住该位置,用力压36次,压到有酸痛感为宜;再揉3到5分钟,至发热为宜。此方法对头晕眼花、严重失眠者有帮助。刮法:用双手食指关节用力刮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36次,至有酸痛感为宜。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3 .足浴后一般足浴30到40分钟即可,足浴后,如果觉得中药水脏的话可以用热水洗脚,完成后要注意脚部保温。四、注意事项1.中药足浴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2 .中药可以翻煲几次。3 .足浴时间一般40分

13、钟即可,40分钟可以让足部毛细血管吸收够有效中药成分了,而且泡脚时间太长容易冒大汗,汗液流失过多对心脏是有损害的。4 .中药汤温度不要过高因为40度左右为人们比较适应的温度,过高的温度,会烫伤皮肤,而且血液循环过快反而引起不适,甚至出现虚脱。5 .属特意体质的人士足浴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足浴。6 .在足浴过程中,由于足部血管受热扩张,可能会出现头晕等现象,若出现这类现象时,应暂停足浴,平卧休息,待症状消失后在进行足浴。五、禁忌症:尽管中药足浴简便易行,无副作用,但也并非对任何人都适合。1 .妊娠及月经期的妇女不宜进行足浴。2 .各种严重出血病或局部受伤在二十四小时以内的患者不宜进行足浴

14、。3 .恶性肿瘤、肾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等各种危重病患者不宜进行足浴。4 .急性传染病、外科急症或中毒的患者不宜进行足浴。5 .正处于大怒、大喜、大悲之中的人不宜进行足浴。6 .身体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精神换疾患的人士不宜进行足浴。7 .饭前、饭后三十分钟以内或过饥、过饱以及醉酒后的人士不宜进行足浴。8 .足部换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严重感染以及较重静脉曲张者不宜进行足浴。五、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

15、伏,棉签,棉球,镣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月俞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腌穴进针。如印堂穴。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2.1.2 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