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905093 上传时间:2023-1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试题11一、积累与运用(30分)1、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春日的午后,小娅怡然自得地在阳台上看书。B、由于我在课上的轻举妄动,惹得语文老师勃然大怒。C、他徜徉在书的海洋里,爱不释手;他享受着精神的盛宴,如醉如痴。D、性情孤僻的小阿尔法特,喜欢一人静静地看书思考。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南极探险队员们有敢于钻研、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B、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C、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披露,广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D、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

2、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一年。5、按要求填空:(1)、滁州西涧诗中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夜的诗句是: , 。(2)、江南逢李龟年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 。(3)、送灵澈上人中写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远的是: , 。(4)、逢入京使一诗中最能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的一句是: , 。(5)、在盛赞唐诗的中国,清代史学家赵翼却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 。6、假如你正忙于做作业,同学来请教问题。下列哪种回答最恰当( )(2分)A、等我把这道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好吗?B、对不起,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C、等我做完了作业再来问不行吗?

3、D、你耐心地等我把自己的作业做完了再来教你。7、8、综合性学习 (8分) “母亲节”“父亲节”即将来临,XX中学一班准备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您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的任务。(1)请你为活动设计一个活动项目:示例:主题班会 (2分)我的活动项目是: (2)为了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请你为自己设计的项目写一句选宣传标语。(20字以内)(2分)宣传标语: (3)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表示最想感谢的人是自己的母亲。甲说:“母爱是一缕阳光,温暖我的心灵。”乙说:“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母爱是 ,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2分

4、)(4)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天哪月的人数比例依次是100%、62%、40%、8%。 (2分)请你概括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二、阅读理解(60分)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一般径向赵

5、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

6、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1.文中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

7、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A惊喜 惬意 B迷茫 困惑C沉醉 忘我 D惆怅 烦闷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15.“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句话怎样理解? 16、夏夜出航,整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结合描写角度说说这些景物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17、找出选文中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整理以动写静,写出船行之快,作用是什么?18、第二段中“悠扬”的笛声除带给“我”美妙的感觉外,对后文

8、的展开还起到了什么作用? 村路怎能不弯呢(17分)余世磊村路怎能不弯呢?好的地方,都让人家、河流、田地占住了,留给路的,实在太少了。路从不计较这些,很知足,知足常乐。天天,捡着这些人脚迹、牛脚迹、狗脚迹吃着,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尤其是在冬天,有人穿着布鞋,刚刚从家里烤火出来,留下一行人脚迹,还是暖呼呼的。夏天的牛脚迹又肥又大,闻一闻,还带着青草的味儿,还带着蘑菇的味儿。狗脚迹一长串,小小的,就像我家屋檐下,挂着的一长串板栗,不着急吃,待其风干,又是另外一种风味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野猪、狗獾之类的,偷偷地下山来,留下一朵朵野梅花样的脚印,更是难得一尝的野味了。这村路,还真不羡慕那些大马路呢,窄一

9、点有什么关系呢?弯一点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路何尝又不想宽一点,直一点?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

10、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畈,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块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块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

11、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到山前,似乎没有地方可去了,真有些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和你开玩笑呢,走过去,拐一个弯,嗬,在山冲里,又是一个大村子,屋檐连着屋檐,炊烟缠着炊烟,一条小河绕屋流过,河畔有三两垂柳,五六月季,十七八鹅。(文章有删改)23、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2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3分)25、读第、两段,说说“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请按顺序摘录。(3分)如 墙

12、壁,房子 猪圈 菜园 26、品读第段,体会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7、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村路”内涵的理解。(3分)三、写作(60分) 题目:那一刻,我明白了要求:(1)从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描写具体,感情真挚,书写工整七年级期中测试参考答案111、2、 3、B 4、D 5、6、A 7、略 8、(1)如:(主题板报)(演讲比赛) ;(2)(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个是一种责任。或:感恩是幸福的源泉,报恩是人生的升华);(3)(一丝温和的春风,吹走我的忧愁);(

13、4)清楚自己父母都生日的人数最少 社戏答案二、9 .B 10 .D 11.A 12. C13. C14.C 15“沉静”“自失”准确地写出你“我”当时心情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那声音“婉转,悠扬”,再加上“含着豆麦蕴藻之香”,使“我”深深地陶醉在大自然诗情画意一般的景色之中,赞美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16、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触觉:.扑面吹来。听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17、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写出你孩子盼望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8、 使“社戏”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充满诱人的魅力,衬托出“我”看戏的急迫心情。 23、开门见山,点题/贯穿全文/总领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答出一点即可)(首段的作用一般是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题等。)24.运用了拟人手法,如“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吧”。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