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名词解释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0890638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哲史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哲史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哲史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哲史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哲史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哲史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哲史名词解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史名词解释天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 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 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天志”以赏 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 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 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 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 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 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以绝对精神。王守 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

2、之矣。” 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道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 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言天道,注重人 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 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 后学则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 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规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 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宋明 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

3、家和易传的思想,把 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德 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儒家以德为人的本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 绝圣弃智,至德即是无德。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理 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 :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 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 宙万物的本体等。性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 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

4、在性中已蕴有 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 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才能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因而性 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体的超验的性质。气 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 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天人之辩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 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王霸之辩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 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 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 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

5、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 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 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代,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 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天人合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 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 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六府三事: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

6、大禹 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万世永赖, 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 想。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 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太极 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 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 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 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 用以译

7、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 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阴阳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 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五行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 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 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 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八卦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一” “一一”两爻 相迭变化,每卦三爻组成。它们是:乾、坤、震、巽、坎、 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

8、迭组合变 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合变化来占筮、判定吉 凶臧否。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 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种基本 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 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 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 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 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 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

9、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自然 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 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神器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 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 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 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 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 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道法自然 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 法天,天

10、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 道,道效法自然。在古人心眼当中,天虽然至高无上,可是 也不得不效法道。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 根本的存在。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正是说,道是无所效 法的,自然而然的。物极必反 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 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证否定的朴素表述。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 475 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 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 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正名 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 好的社会,最重

11、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 “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 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 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 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仁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 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 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 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 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 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 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

12、学者更以天 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 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 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中庸 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 的合适的“度”。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 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 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 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 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 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 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

13、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 论的正统理论。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 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 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 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无条件, 全无感性欲求的本心。天爵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 子 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 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 爵,而弃其天爵。”读罢不觉感慨万千。孟老夫子果然高见, 数千

14、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无怪乎孟子与孔子一道,被尊为 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 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尽心知性 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认识方法和道德修养 方法。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 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子仁 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 极大的影响。三表 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 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

15、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 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 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 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 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 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非命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 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 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 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代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 的愿望。天志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 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

16、赏罚的最高主宰。兼爱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 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 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 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非攻 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逍遥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 累”,从而不自由。宇宙 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间;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 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 的观点。名实 名,指名称、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