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蚜虫防治措施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08777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蚜虫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玉米蚜虫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玉米蚜虫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玉米蚜虫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蚜虫防治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玉米蚜虫防治措施 玉米蚜虫(Rhopalosiphum maidis)属同翅目,蚜科。又称玉米缢管蚜;俗称麦蚰、腻虫、蚁虫等。为害玉米、高粱、小麦、大麦、水稻等作物,另外还为害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稗草、雀稗等禾本科杂草。 一、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若蚜体深绿色,成蚜为暗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触角6节,体表有网纹。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基部四周有黑色的晕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5根。有翅孤雌蚜长卵形,体深绿色,头、胸黑色发亮,复眼为暗红褐色,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触角6节比身体短;腹部2-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翅透亮,

2、前翅中脉分为二叉,足为黑色;腹管为圆筒形,端部呈瓶口状,暗绿色且较短;尾片两侧各着生刚毛2根卵椭圆形。 二、为害特点 以成、若蚜刺吸植株汁液。幼苗期蚜虫群集于心叶为害,植株生长停滞,发育不良,严峻受害时,甚至死苗。玉米抽穗后,移向新生的心叶中繁殖,在绽开的叶面可见到层密布的灰白色脱皮壳,这是玉米蚜为害的主要特征。穗期除刺吸汁液外,蚜虫则密布于叶背、叶鞘和穗部的穗苞或花丝上取食,还因蚜虫排泄的“蜜露”,黏附叶片,引起煤污病,常在叶面形成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千粒重下降,引起减产。同时蚜虫大量吸取汁液,使玉米植株水分、养分供应失调,影响正常灌浆,导致秕粒增多,粒重下降,甚至造成无棒“空株”

3、。 三、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20代左右,冬季以成、若蚜在小麦心叶里越冬。主要以孤雌生殖为主。在养分条件好时,大多为无翅蚜,在养分、水分不足时,大多繁殖有翅蚜。养分相宜,每雌蚜可产若蚜885头。来年3、4月间随气温的上升,开头活动,繁殖为害。6月下旬7月初蚜虫由其他寄主迁往夏玉米,7月下旬玉米蚜大量迁入,抽雄前蚜虫在心叶为害,7月底至8月上旬玉米进入抽雄期,玉米蚜快速增殖。8月上旬至中旬进入盛期,百株蚜量达万头以上。8月下旬末天敌大量消失,气候干燥凉快,蚜量急剧下降,集中在雌穗苞叶或下部叶片,玉米收获前产生有翅蚜迁飞其他寄主。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铲除田间杂草削减虫源; (2)拔除中

4、心芽株的雄穗,削减虫量; 2.化学防治 (1)心叶期兼治。在玉米心叶期,结合防治玉米螟,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千克撒于心叶,既可防治玉米螟,也可兼治玉米蚜虫。也可用10%氯氰菊酯或2.5%辉丰菊酯,每亩30毫升兑水25千克进行喷雾防治,既防治玉米蚜虫,也可防治玉米螟。 (2)抽雄期喷雾防治。这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在玉米抽抽雄初期,用3%啶虫咪或10%吡虫啉,每亩1520克,对水50公斤喷雾。还可使用毒沙土防治,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毫升,兑水500升稀释后,伴15千克细沙土,然后把伴匀的毒杀土匀称地撒在植株心叶上,每株1克。也可兼防兼治玉米螟为害。 (3)在蚜虫盛发前要进行防治。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或BT乳剂每667平方米200毫升,对水30公斤;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1000倍液;或50%抗蚜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根区施药。用30%克百威颗粒剂,每667平方米拌细土1015公斤,把握玉米蚜初发阶段,在植株根区四周开沟埋施,药效长达30天左右。 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工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