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之路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81835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的城镇化之路(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城镇化之路*锡广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开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城镇化的开展,对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开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城镇化,国内一般称之为城镇化或者城市化,而国外一般称为城市化,所谓城镇化,简言之即是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城镇聚集而形成的经济构造、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等向城镇性质转变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 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并与市民融为一体; 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开展的支柱; 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构造、生产生活方式

2、、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开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 2. 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面积扩大;城镇产业构造升级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3.规律: A、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开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 B、城镇化是工业化开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经济开展的历史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共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人类城镇化阶段性看:城镇化开展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动

3、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 美国地理学家R.M.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对钱纳里理论美国做了具体解释: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工业提供的就业时机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因此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城市人口比重才能提高到30%;在加快开展阶段,由于工业根底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城市化人口比重能在较短时间内由30%向上升至50%,进而又上升到70%;成熟阶段,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顿,最后相对稳定在10%以下,城市人口比重则相对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

4、态,后期的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和“逆工业化的过程。 C、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相对农村而言,城镇有更完备的公共效劳体系,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 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等等。因此,跃农门进城镇一直以来是广阔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全国“百村千户农民调查来看,有66.7%的农民想过或很想离开本村到城市工作生活;有80.53%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这显示农民进城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 D、城镇得以*、顺利、持续开展壮大的条件。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1、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正确把握重

5、要机遇期的战略选择有关部门的测算,假设未来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约有3亿农民将转为市民。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根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根底设施建立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 2、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的重要路径A、城镇化促进工业构造调整B、城镇化推动产业换代升级C、城镇化带动区域平衡开展D、城镇化加速统筹城乡进程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必然步骤 A、

6、要想繁荣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开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减少农民。B、统筹城乡开展,核心是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开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根底设施、城乡公共效劳、城乡管理体制这六个一体化。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城镇化。C、新型城镇化才能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4、城镇成为国家开展的战略据点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开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7、协调开展。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历程1949年城镇化率为10.6%,1978年17.9%。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产生的“推力为主要动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开展。 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开展的重要力量。到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245.4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6.3%,吸收非农产业的就业人数5208万人,占全国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30.1%。 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农民自发建立小城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诞生了一大批以*龙港镇等为代表的明星小城镇。第二阶段:1984-19

8、92年 该时期的城镇化以城市改革产生的“拉力为主要动力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国家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 对国有企业全面推行 “拨改贷,深化企业“承包制,实施“利改税,推动了以轻工业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全面开展。 城市工业的恢复性增长,推动诞生以*、*沙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星城市,有力地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开展。 第三阶段:1992年-2003年 这一时期城镇化以市场化改革和体制转轨为主要动力. 房地产与土地制度的有机结合,成为了这一时期城市建立的主要动力全国普遍设立了开发区。仅1992-1993一年时间,全国设立县级以上开发区6000多个,占地

9、1.5万平方公里,比当时城市建立用地总面积还多0.16万平方公里。 全国土地市场迅速建立。1993年起,国家对土地市场进展了深化改革,商业性用地使用权实行公开招拍挂制度。此举在规*土地市场的同时,也为城市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财政奠定了制度根底。住房制度改革。1994年起国家推行城镇住房改革,1998年终结住房福利分配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分税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国家进展了分税财政体制改革,强化了国家财政的分配协调功能。在支出责任大体不变的情况下,也成为引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等一系列盲目扩*行为的重要制度因素第四阶段:2004年-2008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经济社会开展

10、的转折时期,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思想初步形成。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科学开展观,标志着党在经济和社会开展战略上的重大转折。中央在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更加强调 “五个统筹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以1%的速度增长,相当于每年造了一个*市2096万人。 完成城镇化率50%,英国需要120年,美德80年,日韩40年,我国要30年。四、中国城镇化的现状 1、中国城镇化的根本情况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的状况,2013年中国城 镇人口

11、超过7.3亿,城镇化率达53.73%,这个城镇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 2、城镇化的潜力第一、2030年可能要形成一个网络型的城镇化格局. 2030年形成的可能是一个四纵四横的城镇空间构造、空间格局。三个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大都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一带六轴:沿海城镇带、京广开展轴、长江开展轴、陇海兰新开展轴、哈大开展轴、京呼包银兰西成昆北部湾开展轴、*开展轴。第二、未来中、西部可能是加快城镇化的一个主战场。第三将要形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吸纳劳动力的局面第四、传统农村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导致萎缩。 第五、由于功能不完善导致人口向高一层城

12、市转移*的城镇化一、*省城镇化开展现状1、优先开展中心城市*市形成极核点, 以求带动次级城市及小城镇的开展。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开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开展。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20 世纪 80 年代后, 长期的单一增长极战略促进中心城市*市获得迅速的开展, 极核特征日益突出, 成为典型的首位城市。由于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病?日益严重, 城市拥挤、交通不畅。过度的要素聚集不仅没有带来规模效益, 反而使要素本钱逐渐增加, 抑制了投资,使

13、城市开展缺乏强大产业支撑, 城市空洞化日益严重。大城市的优先增长还抑制了次级城市的开展,造成全省城镇化水平过低。由于资源向中心聚集,次级城市及城镇的人口与资源外流, 开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低, 工业化开展缓慢。*省也曾制订了小城镇的长远规划, 试图通过乡镇企业推动城镇的开展, 但没取得相应成效。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经济开展根底差,公共设施落后, 满足中心城市开展之需后再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次级城市与小城镇, 效益并不明显。可以说, 过往的大城市优先增长战略, 促成了要素过度集聚的?“极化, 却没有实现原先期望的“扩散带动效应。因此, 时至今日, *城镇化仍保持在相

14、当低的水平。2013年,*城镇化率到达38.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只有 5个地级市, 19 个县级市和市辖区, 分别占*同行政区划数的 44. 4%和 21. 6% ,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只有*, 城市开展极不均衡。县级市与县有什么区别:一是工作重心上,市以城市工作为重点,兼顾农村;县以农村为重点,兼顾城市。二是在配套政策上,各级政府对市城建的方面支持多;对县的农业,扶贫较多。三是城市规划建立管理水平上,市政府介入较多因而根本上是县级水平;县主要由驻地镇政府管理因而根本上是镇级水平。四是机构设置上,市在城市规划建立管理方面较强;而县在农业方面强。五是

15、对外招商引资的条件上,市的吸引力比县大的多。二、黔中城市群概况1、什么是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经济联系严密, 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根底设施建立相互影响,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 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是国民经济快速开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目前, 在世界*围内已形成著名的 6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和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目前中国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 以*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和*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和*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黔中城市群根据*省国民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