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辅助检查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080790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辅助检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常用辅助检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常用辅助检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常用辅助检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常用辅助检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辅助检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辅助检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用辅助检查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一)参考值1. 血红蛋白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00190g/L。2. 红细胞计数 男:(4.05.5)X10i2/L;女:(3.55.0)Xl0】2/L;新生儿:(6.0 7.0)Xl0i2/L。(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计数临床意义基本相同。但贫血时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减少程度可不 一致,如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的减少较红细胞为甚。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 限,通常称为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男性低于

2、 120g/L,女性低于ll0g/L但高于9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极重度: 低于30g/L。贫血可分为三类: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 血),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 瘤、慢性肾病等);红细胞破坏过多,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2.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是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血液浓缩所致。 见于大量出汗、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继发性: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 儿、高山

3、居民、登山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病理性增多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一)参考值1. 白细胞总数成人:(410)X109/L ;儿童:(512)X109/L ;新生儿:(15 20)X 109/LO2. 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0.010.05;中性分叶核: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 ;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二)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高于10X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X109/L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的增、 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

4、的影响。1. 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增多 反应性粒细胞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增多 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见于:感染:化脓性感染 为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阑尾炎等,还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某些寄生 虫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如较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较常见;急性大出血、溶血: 如脾破裂或宫外孕、急性溶血等;其他:如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 激素等。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冒、麻 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

5、等,也见于伤寒、疟疾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 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X线及放射性核素等;自身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脾功能亢进:如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 的成熟程度。1)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增多,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 移。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2)核右移:正常人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 45叶或更多,则称

6、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 造血物质所致。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若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发现核右移,表示预 后不良。(4) 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可单独或同 时出现。常见于各种严重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及大面积烧伤等。2嗜酸性粒细胞(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热 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以及某些皮肤病等;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 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2)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等。3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7、其减少一般无临床 意义。4淋巴细胞(1)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 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见于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 杆菌病;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2)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生理性:婴幼儿;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 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三、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一)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8、(魏氏法,Westergren)。(二) 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2. 病理性增快见于:各种炎症: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结核病活动期; 损伤及坏死、心肌梗死等;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 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等;贫血。第二节 肝脏病检查一、蛋白质代谢检查(一) 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测定1.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6080g/Lo白蛋白(溴甲酚绿法)4055g/Lo 球蛋白:2030g/Lo A/G 比值:1.5: l2.5: 1。2临床意义(1) 肝脏疾病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

9、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C 比值减低。A/G比值倒置(A/G 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2) 肝外因素 低蛋白血症:见于蛋白质摄人不足或消化不良;蛋白质丢失过多,如 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消耗增加,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结核等。 咼蛋白血症:是指血清总蛋白咼于80g/L或球蛋白咼于35g/L,亦称咼球蛋白血症。主要因 球蛋白增加引起,尤其是Y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肝硬化、恶性淋巴瘤、慢性炎症、自身免 疫性疾病、浆细胞病等。(二) 血氨测定1参考值 谷氨酸脱氢酶法:1135Amol/L。2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严重肝脏损害:如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因肝脏处理氨 的

10、能力降低,导致血氨升咼。或因门脉咼压从肠道吸收的氨未经门脉入肝脏解毒而由侧支循 环直接进入血液,导致血氨升高。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依据之一。肝外因素:如下 消化道大出血时肠道内含氮物质剧增,产生大量氨,超过肝脏处理能力;休克、尿毒症时, 尿素从肾脏排出障碍,血氨亦可升高。生理性升高:见于高蛋白饮食或剧烈运动后。(2)降低 见于低蛋白饮食、贫血等。二、胆红素代谢检查(一)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总胆红素(STB)定量试验1. 参考值 总胆红素:3.417.2mol/L。结合胆红素:06.8Amol/L。非结合胆红素: 1.7 10.2Mmol/L。2. 临床意义(1)反映黄疸的程度 血清总胆

11、红素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总胆红素 17.1 34.2Amol/L,为隐性黄疸;34.2171A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Mmol/L为中度黄疸;高 于342mol/L为高度黄痘。(2)鉴别黄疸的类型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 血(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等;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 胆红素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还可依照下列比值进行黄疸的鉴别: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20%时,为溶血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35%时,为阻塞性

12、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二)尿胆红素定性试验1. 参考值 正常人尿中含微量胆红素(约为3.4Amol/L),定性为阴性。2. 临床意义 肝细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中度增加;阻塞性黄疸时,尿内胆红素明 显增加;溶血性黄疸时,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结合胆红素不增加,但非结合胆红素不能 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故尿内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另外,碱中毒时胆红素分泌增加,尿中 胆红素定性可阳性。(三)尿胆原检查1. 参考值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稀释度在 1:20 以下)。定量:0.84 4.2mol/24h 尿。2. 临床意义(1)尿胆原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尿中尿胆原可 增加

13、;其他如高热、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尿量减少,尿胆原的含量可相对增加;顽固性便 秘时,从肠道排泄的粪胆原减少而自肠道回吸收的尿胆原增加,尿胆原的排出亦可增加。(2)尿胆原减少见于:阻塞性黄疸时,尿胆原减少或缺如;新生儿及长期应用广 谱抗生素时,因肠道菌群受到抑制,使肠道内尿胆原产生减少。三、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检查(一)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1. 参考值 比色法(Karmen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25卡门单位,天门冬氨 酸氨基转移酶(AST)828卡门单位。连续监测法(37C): ALT 1040U/L, AST 1040U/L;ALT/ASTW1。2. 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

14、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以ALT 升高更加明显, 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急性重症肝炎AST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 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即出现“胆一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肝硬化时,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肝 内、外胆汁淤积,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 高或正常。(2)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68小时,AST增高,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 5天后恢复正常。(二)丫-谷氨酰转移酶(Y - GT)1. 参考值 Y-GT (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C):

15、50U/L。2. 临床意义 Y-GT增高见于:肝癌。胆道阻塞。肝脏疾病:急性肝炎Y -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活动期,Y-GT活性正常,若Y-GT持续升高,提示 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Y-GT可明显升高。(三)乳酸脱氢酶(LDH)1. 参考值LDH活性(连续监测法):104245U/L。2. 临床意义LDH增高见于:肝脏疾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 移性肝癌时LDH显著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如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 病等。四、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1. HBsAg及抗-HBs测定HBsAg具有抗原性,不具有传染性HBsAg是感染HBV的标 志,见于HB V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抗-HBs-般在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 体。抗-HBs阳性,见于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曾感染过HBV,目前HBV已被清除者,对HBV已有了免疫力。2. 抗-HBc测定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临床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但可检测核心抗体。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 V侵害的可靠指标,主要有I gM和IgG两型。 抗-HBc I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