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075329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映射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一个接一个的金融机构,在最近袭击华尔街的地震中,不是倒闭,就是乞求接济。全球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很多国家自今年初的国内通膨率创下过去十几年的新高, 去年开始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暴愈吹愈烈,演化为最近几乎让华尔街沦陷的十日地震。地震还未结束,海啸正要到来。这是自由市场金融体系的大地震,而正来临的是足以让资本主义崩溃的海啸。全球资本主义正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所提及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关于西方的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以美国股市崩

2、溃为先导而引发的一场金融、工业、农业和政治的全面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股票近1300万股。股价下跌的速度快得连自动记录机都跟不上,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银行筹划组织了一个24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也无法抑制跌势。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 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的49,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上百万美国人的多年积蓄荡然无存。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56个国家先后宣布货币贬值,导致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二,

3、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 高涨阶段孕育着危机,繁荣只是危机风暴的前奏。随着生产的扩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矛盾的加深,1957年3月,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终于首先在美国爆发了,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德国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 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也相继卷入危机。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英国紧随

4、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三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 经历了60年代的“繁荣”期后,资本主义世界于1973-1975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由中东石油战争爆发所引起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这是战后最严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美国也受到很大波及。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巨额财政赤字和信用的扩张,加速通货膨胀的飞跃发展,滞胀成为困扰美国经济、政治的最严重的问题。1973年10月,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5、。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货膨胀率达到12%,国民生产总值下降达10%以上,失业率达到8.3%,经济形势恶化,直到1976年才缓慢回升。 四 1980-1982年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人口从1979年611万增至1200万,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危机期间,物价普遍大幅度上涨,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达13.4%。对外贸易逆差也

6、创下364亿美元的新记录,出口值从1981年第二季度到1983年第二季度下降19.8%。经济危机下所透视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程度;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之资本属性的必然性,却像幽灵一样横在这些资料和工人之间

7、,阻碍着生产的物的杠杆和人的杠杆的结合,不允许生产资料正常地发挥作用,不允许工人合乎人性地劳动和生活。大河奔流、坝垒横截,不是大河被阻就是坝垒崩塌,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这个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如果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它非但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是: 资本更加集中。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特大公司,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了

8、134倍和235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由于资产增加,利润大幅度增长。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所获净利润在所有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年的732。100家公司的利润,超过了37万家公司净利润的总和。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由1965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长了190倍和55倍。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德国10

9、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公司中的3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资本。 少数大银行几乎控制着全社会的货币资本。在全世界最大的500家银行中,美国银行从1970年的185家减少为1980年的96家,存款却从2960亿美元上升为133万亿美元。10家最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在整个银行存款中所占比例,从1950年的155上升为1982年的39。日本5家商业银行集中了全国存款的23,英国4家商业银行则集中了全国存款的90以上。少数垄断寡头牢牢控制着经济命脉。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控制着美国汽车产量的90,丰田、日产和本田控制着日本汽车产量的34,德国戴姆勒奔驰、大众和阿佩尔公司控制着德

10、国汽车产量的34。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电话电报公司等垄断集团大量兼并企业,资本扩张了几百倍。原有的一些大财阀也不甘寂寞。如洛克菲勒集团从石油行业伸展到军火、电子、化学、原子能、机器制造业及运输业;摩根集团从钢铁工业扩张到石油、电子、汽车、原子能等行业;由制造军火起家的三菱集团向银行、保险、重工、化工、石油行业发展。一些家族式大资本家与大银行、大财团相互持股,转化为资本更加雄厚的垄断财团,不仅垄断生产,而且垄断原料、设计、销售网等各个环节。在分工和协作更加细密,生产、流通和交换连成一体,而且科研、文化教育、第三产业也广泛社会化的今天,生产资料的这种高度私人占有,无疑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严

11、重阻碍。 所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发展。不错,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国有经济,其产值曾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0。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经济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力、交通运输、港口、邮电等部门。这些部门投资大、回收期长、利润率低,单个资本家不愿投资,但又是所有资本家增殖资本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于是,资产阶级国家跑出来,充当起协调者的角色。它在这些部门投资,其实是代表了资本家的总体利益。另一类是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这些部门由于技术落后,出现巨额亏损。部分资本家承担不起这份亏损,而这份亏损引发的社会问题又要严重危及所

12、有资本家的利益,那就只好由所有资本家共同承担。于是,国家代表所有资本家把它收归国有。为所有的垄断资本服务,就是资产阶级“国有”的实质。此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在军火、宇航、造币及高技术研究等部门,也发展了一些国有企业,这更是为了所有资本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总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绝不会因为有了“国有”的字样而归全体人民所有,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不仅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统治,反而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故而,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在其固有

13、的制度根本下是不可避免也无法避免的,从回顾资本主义危机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且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强烈。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进一步表现。首先,垄断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垄断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占110人口的资本家拥有全国财富的910,而广大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约60的美国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了市场的相对狭小。其次,部分工业不景气和农业长期慢性危机使美国经济呈现畸形发展,导

14、致经常性失业大军的存在,也连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第三,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和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都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分期付款目的在于刺激消费,却掩盖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造成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货币和信贷系统面临崩溃。加之,欧洲各国经济先后恢复,美国国外商品和资本市场的绝对优势丧失,也影响了国内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队伍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体力劳动者减少,脑力劳动者增加,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蓝领、白领的消长。目前,国内外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即白领工人不再是工人,已经上升为“中产阶级”,而这些工人人数

15、的增加,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差别越来越小。这如果不是没有根据的妄说,就是为掩盖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而对事实进行的有意歪曲。白领的收入确比蓝领高些,但也仅能达到维持小康生活的水平,其实并不富有,而且随时面临被解雇的威胁。一旦被解雇,生活同样会陷入困境。当然,其中也有极少数人担任了总经理、技术总监和主管之类的高级职务,收入丰厚,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票,但是这些白领已经不再是普通的白领,而是变成了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这个极少数怎么能够代表那个绝大多数呢?对绝大多数工人来说,不管领子的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改变不了他们雇佣劳动的阶级地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在于它把

16、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或者说,并不妨碍他们的共同劳动的产品体现在物质财富中;另一方面,这一分离也丝毫不妨碍: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是在这个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444页) 人们看到,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在美国,1980年时,大公司经理资本家的收入相当于普通员工的40倍,而今已上升到400多倍。19731993年,全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以年均07的速度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亿万富翁的数目却一路上升。据福布斯杂志预测,在下一个美国富豪的排行榜上,400个中将有250个是亿万富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