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072707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尘污染防治监理实施细则(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235142435456162638910111211221231314114215.第一章编制依据1.1监理规划。1.2本工程的设计文件及施工图纸1.3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国家建设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部门颁布的现行工程施工规范、建设监理规范及有关的技术标准等。1.4 山东省、滨州市有关建设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及地方标准。1.5 施工单位的安全文明施工方案等。1.6工程监理合同和工程建设承包合同。所依据的规范、标准:1、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规范(DGJ08-121-2006)。2、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 50319);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4、环境空气质量

2、标准 (GB 3095);5、大气飘尘浓度测量方法(GB 6921)6、国家、省、市有关的建设工程规范、规定及地方法规;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0、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11、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施工场界噪音限值13、山东省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1第二章工程概况工程名称:滨州高新区书香府邸住宅小区2#、3#楼建筑地点:滨州高新区高十一路以西,新四路以南本工程东西长41.80m,南北宽 15.90m,室内外高差 0.20m,建筑物高度 53.93m(自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板顶)总建筑面积: 19

3、436.53 2#楼 9525.31,地下一层为 522.10,地上一层为 578.53,二至十八层每层 492.22(阳台按一半考虑),出屋面楼梯间及电梯机房为56.943#楼 9911.22,地下一层为 539.60,地上一层为 601.45,二至十八层每层 512.56(阳台按一半考虑),出屋面楼梯间及电梯机房为55.02设计标高: 0.0000 相当于黄海高程11.250m基础形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管桩及墙下桩基础建筑结构形式:剪力墙结构建筑层数: 1 层私下储藏室 +1 层地上储藏室 +17 层住宅 +出屋面电梯间及机房设备间防火设计建筑分类:一类建筑耐火等级:地下为一级,地上为二级

4、防水等级:地下室、屋面防水等级均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七度;抗震等级:三级结构安全等级:二级建筑合理使用年限: 50 年参建单位:建设单位:滨州开元置业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滨州高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山东同丰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滨州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2第三章扬尘的主要类型1、土壤风沙尘土壤风沙尘指直接来源于裸露地表 ( 如农田、裸露山体、滩涂、干涸的河谷、未硬化或绿化的空地等 ) 的颗粒物。对于城市地区而言,除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的风沙尘外, 长距离传输的沙尘暴也是不容忽视的尘源。 我国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很高, 不但严重影响北方大部分城市, 有时甚至会波及华南的部分城市,已成为春季的重

5、要源类。2、道路扬尘道路扬尘是道路上的积尘在一定的动力条件 ( 风力、机动车碾压或人群活动 ) 的作用下,一次或多次扬起并混合, 进入环境空气中形成不同粒度分布的颗粒物。道路积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邻近地区由于风蚀、水蚀带来的泥沙与尘土;机动车携带的泥块、沙尘、物料等抖落遗撒,如车轮从建筑工地、矿场、未铺装道路等携带的泥和尘,车载物料的遗撒等;机动车行驶造成的自身磨损与消耗 ( 如轮胎、刹车垫的磨损,尾气净化装置的老化与消耗等 ) 及尾气排放;路面老化破损后被碾压形成的颗粒物;冬季冰雪天气施洒沙粒及盐水形成的颗粒物;生物碎屑,如枯枝落叶,草坪、树木修剪时遗留的碎屑, 经过干燥、碾压形成颗粒

6、物;废物丢弃、泼洒,如烟蒂、纸屑等垃圾;3大气降尘。道路扬尘对空气颗粒物的贡献除了与自然风力有关以外, 更重要的是与道路的等级、清扫方式、车流量及车速等人为因素有关。3、 施工扬尘施工扬尘指在城市市政建设、 建筑物建造与拆迁、 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等施工场所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时期,建筑、拆迁、道路施工及堆料、 运输遗洒等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尘,已成为城市重要的扬尘源。 建设施工及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扬尘污染,主要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有关。4、 堆场扬尘堆场扬尘是指各种工业料堆( 如煤堆、沙石堆以及矿石堆等 ) 、建筑料堆( 如砂石、水泥、石灰等 ) 、工业固

7、体废弃物 ( 如冶炼渣、化工渣、燃煤灰渣、废矿石、尾矿和其他工业固体废物 ) 、建筑渣土及垃圾、生活垃圾等由于堆积和装卸操作以及风蚀作用等造成的扬尘。4第四章扬尘防治技术措施1、道路扬尘污染控制措施道路扬尘是道路上的积土在一定的动力条件( 风力、机动车碾压或人群活动 ) 的作用下,一次或多次扬起并混合,进入环境空气中形成不同粒度分布的颗粒物。(1) 道路两侧进行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立体绿化模式,或者实施硬化措施,或者绿化和硬化相结合。 注意消灭裸露地面, 如树坑、草皮稀疏等,减少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尘源。(2) 未铺装道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硬化, 或定期施洒粉尘抑制剂以保持路面低尘负荷状态。(3)

8、 禁止随意开挖,尽量避免道路开挖。应制定详细的防尘计划,在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 尽量缩短施工期限。 道路两侧的施工行为, 亦须减少填挖土方,缩短工期,同时承担施工点附近路段的保洁和清洗责任。(4) 运送易产生扬尘物质的车辆应实行密闭运输, 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发生遗撤或泄漏。出入施工工地的车辆,驶离工地前应清洗车轮及车身。2、施工扬尘污染控制措施2.1 工程建设阶段(1) 建设工程施工期间, 应设置施工标志牌、 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 施工标志牌应当标明工程项目名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名称,项目经理姓名、联系电话,开工和计划竣工日期,

9、施工许可证批准文号以及等当地环5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污染举报电话。(2) 工程建设期间,应在工地边界设置 1.8 米以上的围挡,围挡视地方要求适当增加,围挡底端设置防溢座。(3) 工程建设期间,其所使用的具有粉尘逸散性的工程材料,砂石、土方或废弃物,应当密闭处理。若在工地内堆置,则应采取覆盖防尘布、覆盖防尘网、配合定期喷洒粉尘抑制剂等措施,防止风蚀起尘。(4) 工程建设期间, 施工工地内车行路径, 应采取铺设钢板、 铺设混凝土、铺设沥青混凝土、 铺设用礁渣、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等措施之一,防止机动车扬尘。(5) 工程建设期间,对于工地内裸露地面,应采取下列防尘措施之一: 覆盖防尘布或防尘网;

10、铺设钢板、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礁渣、细石或其他功能相当的材料; 植被绿化; 定期洒水; 地表压实处理并洒水;定期喷洒抑尘剂。(6) 工程建设期间,物料、渣土运输车辆的出入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洗车平台四周应设置防溢座或其它防治设施, 防止洗车废水溢出工地; 设置废水收集坑及沉砂池。 车辆驶离工地前, 应在洗车平台冲洗轮胎及车身, 其表面不得附着污泥。 物料、渣土运输车辆, 装载的物料、渣土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 车斗用苫布遮盖或者采用密6闭车斗。(7) 工程建设期间,应对工地建筑结构施工架外侧设置有效抑尘的防尘网或防尘布。(8) 工程建设期间,工地内建筑上层具有粉尘逸散

11、性的工程材料、砂石、土方或废弃物输送至地面或地下楼层时, 应从电梯孔道、 建筑内部管道或密闭输送管道输送,或者进行人工搬运。(9) 工程建设期间,应负责工地周边道路的保洁与清洗责任。(10) 若工程未能按规定采取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则必须提出替代防治措施,经地方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工。2.2 工程装饰阶段(1) 施工期间,应设置施工标志牌, 标明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污染举报电话。(2) 施工期间,应在工地边界设置 1.8 米以上的围挡,围挡视地方要求适当增加,围挡底端设置防溢座。(3) 施工期间,一般应在建筑结构外侧设置防尘布。(4) 施工期间,工地内建筑上层具有粉尘逸散性的工程材料、砂石、

12、土方或废弃物输送至地面或地下楼层时, 应从电梯、建筑内部管道或密闭输送管道输送,或者进行人工搬运。3、堆场扬尘污染控制措施建筑材料堆积 ( 如砂石、水泥、石灰等 ) 、建筑渣土及垃圾、 生活垃圾等堆积和装卸操作以及风蚀形成的扬尘。 堆场扬尘的控制, 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7(1) 采取密闭存储措施。这主要针对原料堆,利用仓库、封闭堆场、等形式,避免风蚀作用。(2) 堆场露天装卸作业,应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3) 采用防尘网和防尘布覆盖物料堆,必要时进行喷淋。(4) 临时性建筑渣土及垃圾、 生活垃圾,应设置高于建筑渣土及垃圾、生活垃圾的围挡;应当定期洒水、喷洒稳定剂。8第五章工程监理范围、工程内容1、建立和健全控制扬尘污染防治的管理网络。2、土方开挖必须选用经相关管理部门核发资质和证照的土方施工单位。3、督促和检查各施工单位对各岗位人员进行扬尘污染防治的教育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