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0725608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主备课:李春华 副备课 马仕贵一、单元教材简说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

3、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三、重难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四、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2课时 6、爬山虎的脚3课时 7、蟋蟀的住宅2

4、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课时 语文园地2 4课时 黄粮镇中心小学电子备课课时计划课 题 5古诗两首第1课时总第1 6 课时时间:9、14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岭壁。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3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大家猜一条谜语,谜底是一位诗人的名字,看谁最先猜出

5、来。听好了: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不但诗写得好,他的书法作品、他的画、他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都极负盛名,他和他的父亲、弟弟合称“三苏”,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有关的哪些信息?3检查预习,指读正音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1、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3交流学习所获。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5 那苏轼到底从几个角度看

6、了庐山呢?看到了几种结果呢?那概括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6 假如你就在庐山之中,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吗?7“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8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呢?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三、熟读成诵,领悟诗请1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用多种形式朗诵此诗(小组比赛、指名朗诵、全班齐诵等。)四、收集材料,拓展学习二次备课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入新课。 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根据学生

7、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宋)苏轼教学后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降低难度,落实积累与运用。要想认清一个事物,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突破难点,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黄粮镇中心小学电子备课课时计划课 题5、古诗两首第2课时总第 17 课时时间:9、16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山西村。3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

8、所蕴涵的哲理。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一首古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写出了庐山的雄奇景象,更说明了一个哲理,那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还记得这首诗吗?能把它默写下来吗?2(师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到乡村农家去品味一下他们的生活吧。3老师板书课题游山西村,生齐读课题。4检查预习,指名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读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4)掌握记诗方法。二、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师:回忆一下前面

9、一首古诗我们是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学的?(理解诗题了解作者理解诗句熟读成诵领悟意境)1理解诗题: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2了解作者:根据你的了解简单谈谈诗人陆游。3理解诗句。4熟读成诵: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这首古诗,比比谁的朗诵更优美。5领悟意境。二次备课 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古诗,从而引入新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游山西村 首联叙事陆游 二三联写景 对淳朴自然 生活的赞美 尾联抒情教学后记 教给学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读诗,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逐句理解古诗的含义,才能体

10、会诗人的意境。黄粮镇中心小学电子备课课时计划课 题6、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总第 18 课时时间:9、17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感受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还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今

11、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观赏一种奇怪的生物爬山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说说通过初读课文对爬山虎都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读文后交流: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三、学习生字新词1学习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口头组词。分析字形结构,抽生说每个字的特点及部首。分四人小组讨论生字易错的地方及如何记忆字形。2。出示词语:抽生读 。开火车。 齐读。(词语的理解在分析课文中解决。)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1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两个部分?生自读课文,交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2放多媒体课件(一墙的爬山虎随风摆动的画面),请学生

12、欣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发言)3刚才你看到的画面上是怎样描述的?4自己读这一段话,看有什么感受。(美)5自己再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6再放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态美。7作者怎么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认真观察)让学生能体会认真观察的好处。8提问:光光的墙上为什么能铺满生机勃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节课再解决。二次备课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开阔知识面,并为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打基础。 动笔画画,其实是检查学生对爬山虎脚的了解情况。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13、: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 整齐 教学后记 自读前给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不至于盲目感。同时解决了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的问题。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了解它的位置、样子和颜色,为弄清它为什么会向上爬这一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黄粮镇中心小学电子备课课时计划课 题6、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总第19-20课时时间:9、18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提

14、问: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认识爬山虎的脚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指导从脚的样子,形状,色三个方面去观察。1交流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描写它的脚的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有关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 自己读这些句子,读懂了用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4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而且还藏在叶子的下面,为什么作者还是描写得如此细致呢?哪个词说明了作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呢?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爬山虎既然有脚,那它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那它究竟是怎样爬的呢?1分小组学习4自然段,自学要求为: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来;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在小组里演示一下它是怎样向上爬的。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触、巴、拉、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